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8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场造福千万农民的变革
——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上)
本报记者 黄 平

在浙江,有一项村庄整治行动迄今已历时12年。山水浙江,因为这项工程的持续实施而频添亮色。

这就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2年来,来自浙江农村的这场深远变革,从自下而上到顶层设计,从单项为主到综合配套,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一份现实的样本。

谋定而动 一张蓝图绘到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生存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态尤为关注。

2003年1月,浙江省委从农村居民最关心的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

这是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浙江率先而为的新举措,顺应了农民群众的新期盼。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

当年6月,全省召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省委绘出了治理蓝图:第一个5年,主要向“脏乱差”的环境开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1000多个示范村和1万多个整治村。第二个5年,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将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作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12年来,浙江几届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每年都要召开工作现场会,每年都把这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要、发展规划、建设标准、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等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

12年来,浙江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已经超过120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26亿元,各类社会资本投入770亿元。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10%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满足美丽乡村建设。这些持续加强的要素保障为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至2007年,初定目标如期实现。全省10303个建制村得到整治,其中,1181个建制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2010年,浙江进一步从居住、环境、经济、文化等四大方面着手建设美丽乡村,让越来越多的乡村“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既成为“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也成为“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

2012年,为了“留住消逝的历史”,以“乡愁”的记忆凝聚流动的人群,确保文化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浙江率先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整体推进古建筑与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整治和乡村休闲旅游的有序发展。

在农村环境整治常抓不懈的同时,许多惠及万千农民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在浙江开始向农村延伸,康庄工程、联网公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气化等惠民工程相继实施,制约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短板”逐步补齐。目前,全省公路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实现“村村响”,用电实现“户户通、城乡同价”,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97%。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获益者,美丽乡村建设成了造福千万农民的美丽事业。

点面结合 不要“盆景”要“风景”

浙江建设美丽乡村,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注重点面结合、串联成片,在投入、规划、建设上注重全覆盖,而不仅仅是造“盆景”。

在村庄整治建设的初始阶段,浙江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为重点,优先对条件基础较好的村进行整治。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彻底清理露天粪坑,全面改造简易户厕,建立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推行“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的常态保洁制度,着力保持村庄洁净。

在此基础上,从2011年起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注重从根源上、区域化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联动推进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和污水处理网等一体化建设,加快村庄整治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同时,全面开展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整治建设和整乡整镇的环境整治,建立“美丽乡村”县乡村户四级创建联动机制,使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风光”。目前,已有65%的乡镇开展了整乡整镇环境整治,成功打造80条景观带和300多个特色精品村落。全省约2.7万个建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建设,整治率达到94%左右,形成美丽乡村精品村312个,创建整乡整镇“美丽乡村”镇74个,46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

因地制宜 让农村更像农村

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因三面环溪而得名。走进香樟林立、溪流淙淙的小村,徽派民居错落有致,恬静自然。村党委书记周忠平告诉记者,为了让环溪村更像农村,村里请来了中央美院的教授,在增添农村现代生产生活设施的同时,营造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指导恢复了村庄原有的田园景观。

“现在,村里虽然没有像城里那样的大广场、宽马路,但乡村田园的自然情趣吸引了四方来客,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农家乐都忙不过来。”周忠平说。

环溪村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为了“让农村更像农村”,浙江从第一次“千万工程”现场会开始,就提出既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一刀切”,突出“因地制宜”,强调“规划引领”。

据此,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优化村镇布局,合理确定每类村庄的人口规模、功能定位、发展方向,最终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200个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在此基础上,因村制宜,编制建设规划:重点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规划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控制搬迁小型村,突出道路建设、垃圾收集、卫生改厕、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五项重点,力求村庄整治保持田园风光、体现农村特色。

在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浙江农村的风貌形成了多种形态,有“生态+文化”的安吉模式、“古村落保护+生态旅游”的永嘉模式、“公共艺术+创意农业”的玉环模式、还有“乡村节庆+民宿产业”的萧山模式。这些因地制宜的探索和实践,成为持续推进村庄整治的前提。

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在浙江结下丰硕果实。2014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县县超万元,达到19400元,连续30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