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海上的最美“通信兵”
本报记者 何 伟

一座座岛屿、礁盘和沙洲,就像漂浮在湛蓝波涛上的朵朵睡莲,这里是海南三沙。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青年团队,他们不像驻岛士兵那样经年累月驻守在三沙的岛礁上,却被称为南海最美的“通信兵”。

这个33人的团队名叫海南移动三沙网络建维团队。他们都是技术人才,承担着西沙、南沙群岛多个岛礁上20个基站的设备维护、通讯安全保障和通信抢险修复等工作。如今,三沙的岛礁上,这20个基站,以天为幕,以海为席,为建设三沙的人们、为世代居住在南海的渔民们提供着看不见的“贴心服务”。

勇于坚守使命

第一次去三沙的人,不禁会问:“那么远,有手机信号吗?”三沙人会骄傲地说:“十几年前就有了。”

2003年4月,西沙永兴岛基站开通。基站开通的那一刻,在场的人欢呼雀跃,空间瞬间拉近了。5年后,“80后”苏训来到三沙,加入了基站维护的团队。

三沙网络建维团队需要克服高温高盐、淡水和食物供应短缺等多重困难。2008年10月,苏训和五个队友站在西沙中建岛狭窄的礁盘上,望着周围苍茫的大海和不远处的海军补给船,心情纠结。受台风影响,中建岛的通信基站严重损坏,迫切需要修复。但基站损毁情况远超预期,海军补给船由于要到其他岛礁运送物资,留给他们的时间远远不够。大家很清楚,如果错过这艘补给船,至少要再等一个月。

在一个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岛礁上生活一个月,即使对渔民来说,都是艰难的考验。食物、水、睡觉的床,所有这些,足以困惑毫无准备的他们。“在这里,是走是留,你的一个选择能得到全然的人生体验。”苏训告诉记者,最终还是留下的声音压倒了离开的声音。“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把基站修好。”苏训说,那一刻,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履行职责和坚守使命。

补给船缓缓驶离,一群维护人员在烈日和海浪的侵袭下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他们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埋头干到夜里10点多,终于把岛上的通信修复了!看着士兵们在欢呼声中轮流把电话打到几千里外的家中,苏训和他的队友们禁不住击掌相庆,完全忘记了即将到来的、难以想象的“岛礁生活”。

不畏艰难险阻

“威虎突击队”成员吴勇鹏首次远赴南沙是在2011年的台风季节。船只航行了60多个小时才到达永暑礁。“船摇得很厉害,躺在床上很容易掉下去;没办法炒菜,只能吃些用密封大圆筒煮出来的流食;有些晕船的人吐到肠子打结,吃不下任何东西。”吴勇鹏说。

2012年2月,吴勇鹏和队友吴经前往南沙“七礁八岛”开展基站巡视和维护工作。当两人顺利抵达美济礁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由于礁盘附近海水较浅,补给船只能停在外海,他们需要换乘皮艇前往。途中突然起了浪,海面暗涌翻腾,皮艇在浪中漂来漂去,难以靠近补给船。如果强行靠近的话,很可能会被补给船的反作用掀翻。无奈之下,吴勇鹏和吴经只能抓紧皮艇,等待时机。此时又天降暴雨,两人瞬间被淋成了落汤鸡。就这样,在海涌和雨水的折腾下,他们在皮艇上度过了极为难熬的2个小时。

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惊险时刻。队员们向记者介绍说,在海上,有时风浪过大,小船根本无法靠近大船,必须等到浪小一点,才得以靠近。当浪峰将小船推到最高处时,船长一声令下“跳!”船上的人必须同时完成朝大船跳跃的动作,不然很容易被夹在两船间毙命。

惊险也罢,困难也罢,队员们都不放在眼里。吴经说:“只要想起一位军官对自己讲过的话,就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位军官说,以前南沙通信不畅时,士兵们常常坐在礁石上,面对北方默默流泪;如今,虽然依旧远隔万里,但一通电话,就可以把自己的思念传递到家人的耳畔。”吴经坦言,自己是去过三沙后,才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通信工作者的责任和光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