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满足观众需求上,不弄虚作假、不刻意煽情、不过度包装的节目更能讨人喜欢
综艺热的冷思考
□ 齐 翼

酷暑时节,被称为“史上最强暑期档”综艺节目强势来袭。从全国各家卫视的节目编播表来看,30多档节目汹涌而来,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伴随着综艺节目制播分离的推进,以及市场化力量的广泛参与,综艺节目此番拥挤亮相,是虚假繁荣,还是必然结果?大浪过后,是涛声依旧澎湃,还是带来冷风瑟瑟?

量大可管饱

今年的中国电视暑期档可谓进入了全盛时代。伴随着各路竞技、亲子、旅游类节目满“屏”开花,综艺节目展开十八般武艺,持续制造话题热点。一方面是品牌节目依然占据收视率排行榜的前排位置,另一方面是新出场节目争奇斗艳、各显神通。除了在荧屏上一争高下,众多综艺节目还纷纷抢滩互联网,力求继续做大蛋糕和提升人气。

综艺节目不再是某一类型独领风骚。当前,拥有最多粉丝基础、最强实力、最高期待值的老牌强档节目当属《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和《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今年又安排在同一时段对决。与此同时,一些被冠名为“体验真人秀”的节目如《挑战者联盟》、《真心英雄》、《极限挑战》等节目集中播出,让明星以另一种身份投入另一种生活,以“真实”的反应和行动来构建叙事、制造看点。

新节目也在追求话题上不遗余力。继明星们去年下了水跳了台后,今年暑期档也有两档看似豪气冲天的节目,分别是江苏卫视推出的《壮志凌云》和辽宁卫视推出的《冲上云霄》。两档节目以飞行类真人秀为主题,明星学员分别要在国际顶级飞行教练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高强度的挑战项目,如蹦极、跳伞、荒野逃生等体验。

互联网上的综艺节目也不甘示弱。来自艺恩咨询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网络综艺数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五大主流视频网站2014年全年累计安排约150档,同比增长率高达200%。2015年,包括《奇葩说》、《爱上超模》在内的网络综艺节目更是凭借对网络热点的及时捕捉、对网民喜好的精准把握成功脱颖而出,显示出网络综艺的勃勃生机。“相比传统综艺,网络综艺表达更直接、参与感更强、对象也更年轻。”爱奇艺节目开发中心总经理姜滨说。

从量上看,综艺节目的供应已经比较充足。“节目太多,看不过来。”把遥控器锁定在综艺节目的天津白领贾彬说:“现在电视都有回看功能,基本上喜欢看的节目都不会错过。不过,想看的节目有点多,时间真不够用了。”

贵精不贵多

在一片繁荣的表象背后,常常有人提出疑问:我们需要这么多综艺节目吗?

很多人注意到,真正从质量上、定位上以及对未来综艺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力的节目却并不多见。在大批新涌现的节目中,优质节目的比例更少,彼此效仿、同质化现象比比皆是,与往年相比并没有根本好转。有专家指出,综艺节目产量总体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总体市场容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这成为中国节目市场在极速前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艺节目的现状与制播分离的深入推进紧密相关。2014年以来,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湖北卫视等卫视频道都进行了制播分离的改革。湖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湖北卫视总监向培凤表示,目前湖北卫视同时有10多个自己的团队在制作节目,团队规模也从原来只有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200多人。

在电视台提供合作机会增多的背景下,一批以制作综艺节目为主业的社会制作公司异军突起。社会化力量在与电视台不断增多的合作中,合作模式也在不断突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好声音》所开创的社会制作公司全额投资,与电视台“收视对赌,广告分成”的模式。

然而,与规模扩大相应的,是对利益最大化的诉求,这也是综艺节目最遭人诟病的所在。有人将目前综艺市场的趋势看做是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市场化的重演。当时,社会资金获准进入电视剧生产,并迅速带动了一股不小的投资热潮,最终演变为现在的电视剧制播格局。这股热潮导致电视剧产量急速增长和演员片酬暴涨,同时每年也有上万集电视剧因产能过剩无法播出。如今,大量社会资金进入综艺节目,明星的加盟价码屡创天价,节目停播、腰斩甚至制作后无法播出的情况也时有听闻。如此下去,产能过剩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社会化力量能在提高节目质量上起到多大作用?这需要依靠居于优势地位的电视台与社会化力量的共同努力。综艺节目不能钻进钱眼,不能追求“娱乐至死”,还要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的同时,为观众提供真正有营养的文化大餐。

学会“走心”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综艺节目?这是很多民营公司一直在追问的问题,也是亿万观众关注的话题。

电视台和社会化力量各有长处,如何整合资源,推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是体现节目竞争力最大的支撑。

经历了前几年“引进版”的热潮后,目前各大卫视都开始努力从购买国外风行节目的版权上进行本土化的“二度创作”,并制作“中国制造”的节目,以贴近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偏好。

最明显的现象是,国外综艺节目虽然在创新、有特色上值得我们学习,但是通常娱乐成分明显多于国内娱乐综艺节目,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因此在满足观众需求上,不弄虚作假、不刻意煽情、不过度包装的节目更能讨人喜欢。

“可能有的观众看这个节目是想窥探明星的隐私。事实上,光靠隐私是无法维持节目的收视率,需要找到打动观众内心的东西。节目中人的‘外皮’会被去掉,展示‘真善’的情感。”《爸爸去哪儿》现场导演组组长蒋良说,制作这个节目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的综艺节目应该向“走心”多迈进,展现人的丰富性。

与此同时,主管部门对综艺节目的管理也动了真格。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规定涉及真人秀主题、内容、模式引进、制作成本、高价明星、未成年人参与情况、真与秀的尺度等各个方面。该《通知》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节目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也不触碰负能量的底线,‘有意思’但没意义,收视率虽高但缺少价值引领,有的甚至传播错误价值观或流于低俗,引起舆论批评。当前有必要对一些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和调控,要坚决抵制此类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道“限真令”强调节目的导向性,对综艺节目的警示意义更大。对业内讨论已久的模式引进问题的态度也非常鲜明:“各级广电部门要积极鼓励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节目模式,大力提倡将当代艺术理念与现代技术手段相融合的集成创新,对引进节目模式要适度控制数量,要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一地区或国家。要充分利用中华文化元素、中华美学精神对引进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坚持以我为主、开拓创新。要树立文化自信,摆脱对境外节目模式的依赖心理,坚决纠正一窝蜂式的盲目引进,对于以合作方式变相引进的现象要坚决治理。”

在管理调控、竞争加剧和观众期待的共同作用下,综艺节目的优胜劣汰已然拉开大幕,结构调整将是不可回避的下一步。如何实现退烧不减速,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综艺节目,值得我们期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