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聆听大海的召唤
——第四届“高校博士团走向海洋”考察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沈 慧 实习生 王 丹

“无论是冰川学、海洋学、生物学、气象学还是工程技术学人才,我们都需要。”日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人事处处长徐挺热情地向前来考察的高材生们抛出“橄榄枝”,“在读的研究生、博士生,欢迎参与我们的课题研究,毕业了欢迎报考极地研究中心,或申请攻读博士后。”

前不久,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6所高校的120位海洋相关专业的在读博士生组成高校博士团,分为南北两线,奔赴北京、青岛、上海、厦门等地的海洋分局及研究所进行考察。这是国家海洋局组织的第四届“高校博士团走向海洋”考察活动,旨在通过高校博士生和相关院所交流,促进高校学生关注海洋,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走进海洋事业。以往国家海洋局系统单位接收的毕业生以涉海高校为主,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希望从综合性高校中吸收“新鲜血液”。

在此行中,面对多家海洋分局和研究机构抛来的“橄榄枝”,很多同学表示,科研实力将是他们择业的首要因素。“既然选择读博深造,我想大家都有一颗做科研的心。此行中,大多数同学都更关注科研单位的实力,包括实验室配备、科研团队的能力等多个方面。”浙江大学石油地质专业的朱振宏说。

走进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实验室,一台台精密仪器错落有致。“15万至50万元的设备占此实验室设备总价值的38%,100万元以上的设备占41%。很多与海洋相关的研究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相关研究人员介绍说。

走出实验室,来到东海信息中心,庞大的海洋监测数据再次给同学们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信息中心主任叶娜展示了进行海洋监测工作的数据平台,门类繁多的海洋数据紧密地显示在平台上。“我要看赤潮数据!”、“我想看近海油气开发点!”面对同学们的要求,叶娜熟练地操作平台并详细介绍。“信息中心多年积淀而成的庞大海洋监测数据库,能为科研工作提供大量基础数据。这对将来想从事海洋科研工作的同学会有很大吸引力。希望这次的活动能帮助同学们了解海洋部门的具体工作,也希望更多同学能‘相中’我们这儿。”叶娜坦言。

博士团的“学霸”们紧紧抓住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吴日升刚介绍完所内基本情况,同学们就开始抛出各种专业性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专业的马芊就“黑潮是否入侵南海”的问题与研究员交流起来。黑潮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环,自菲律宾开始穿过台湾东部海域,这股高温高盐的洋流沿着日本往东北流向寒冷的北极海域。马芊在纸上熟练地画出东海海域图,向记者解释黑潮的移动路径。

从研究所多年的监测数据来看,研究员认为确实存在黑潮入侵南海的现象。而这与马芊之前运用分析模型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马芊解释道:“老师认为我的模型可能过于微观,如果选用更为宏观的模型,可能更容易看出总体倾向。”

在报告会上,“河豚毒素”类药品的介绍勾起了南京大学研究生物药品的段勇涛的兴趣。刚拿到话筒,段勇涛就迫不及待地连抛5个问题:“这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还是提取的?纯度有多高?现在进入了几期临床试验?成本有多高?能否进行市场推广?”

“河豚毒素的药品是天然提取的,纯度高达99.4%,目前正在二期临床试验中,我们准备申报一类新药。”吴日升说,“我们三所在生物生态化学方面的研究更有所长,也希望这方面的人才能够多考虑我们三所。”

“这几届的‘博士团走向海洋’活动在我们学校的口碑很好,同学们报名也很积极,所以我们不得不面试筛选申请者。”浙江大学的领队叶枫说。据中国海洋大学的领队孙靖介绍,今年中国海洋大学有100多个学生报名参加,而每个学校只有20个名额,筛选的比例已超过5:1。报名的不仅有海洋学院的学生,和海洋领域有交叉的其他学院的很多学生也都慕名而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成立较晚,连续参加四届‘高校博士团走向海洋’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拓宽了眼界、有了更明确的学习方向,对学院的发展也很有帮助。”叶枫说,“希望这个活动能一直办下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