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现代农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应成为受尊重的产业
肖 力

今年农业领域最热门词汇非“转方式”莫属。如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资源减少、农村空心化,使得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凸显;过去农业长期开荒种地、围湖造田,使得农业环境受到污染,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从产业升级、资源环境、农民增收等多方面来看,我国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大宗农产品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物质基础较为坚实,为农业转方式留出了余地;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不少新型领域需求强劲,加工流通市场活跃,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有动力转变生产方式;各地试验试点积累了不少经验,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大幅改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互联网与物联网加速向农业渗透,为农业转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撑。从当前来看,农业转方式可谓有基础有支撑。

应该怎样转?途径有很多,突出的一条就是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代农业不只是“土里刨食”,还应该是高效的产业,是受人尊重的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业产出率;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规模效益;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推进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引领种养业品牌培育,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推进农业转方式是长期任务。既要保供给、增收入,又要保安全、保生态;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又要解决好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是转方式的主体,尊重他们的经营自主权,政府部门重点是做好服务,切忌越俎代庖。要坚持市场导向,尊重经济规律。要坚持从农情出发,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