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夏强力推进耕地白色污染治理——
行政与市场 两手都要用
本报记者 黄俊毅 许 凌
在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江西人梅花清流转了2800亩田覆膜种植药材。 本报记者 黄俊毅摄
农民在残膜回收网点交售残膜。 倪 永摄
固原市原州区的一家残膜加工厂。 倪 永摄

地膜能节水、保墒,提高土壤温度,在我国干旱的大西北,已成为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然而,伴随地膜应用的日益普及,其危害也日益凸显。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数据显示,全区每年地膜覆盖种植近400万亩,各种农用地膜使用总量在2.5万吨,相应产生的废旧地膜约为2万吨。

为治理残膜白色污染,自2011年以来,自治区政府作了诸多努力。早在2011年初,自治区政府就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乡镇向农民广泛宣传残膜回收的重要性,坚持“减量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建立“政府补贴农机作业公司购置残膜回收机+政府补贴农机作业公司开展残膜回收和分拣作业+企业造粒生产及销售+农民受益+改善生态环境”的运行模式,加快农用残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为此,自治区政府扶持了一批残膜加工企业,高价回收残膜。另外,还出台“以旧换新”政策,规定新、旧地膜按1比4的比例兑换。

自2014年秋季起,宁夏残膜回收力度进一步加大。治理农用残膜污染工作在吴忠、固原等3个地级市11个县(区)大范围铺开,预计整治面积达150万亩。自治区农牧厅下发文件,要求确保不少于80%覆膜面积的残膜实现回收。全区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目标量化考核管理,做到指标量化到部门、任务落实到乡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奖惩措施,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调动、层层发动的强大合力,以行政责任推动覆膜和残膜回收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各级政府大力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增强农民群众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重点对田间地头、村庄周围、交通沿线、沟渠河道进行集中清理。围绕源头控制、残膜回收、残膜交售和残膜加工利用4个关键环节,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完善政府主抓、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和绩效考核4个农用残膜回收利用长效工作机制。为确保残膜回收工作落到实处,宁夏农牧厅将“覆膜面积与用膜量、回收残膜面积与残膜收集量、残膜交售量与加工量”3个双约束作为考评标准,组织人员对农用残膜污染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通过督查整改和新闻媒体曝光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实,巩固扩大整治活动成果,防止残膜污染整治工作“一阵风、走过场”,确保残膜污染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