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采访了一个星期,真正了解了怒江发展的难处。由于财力奇缺,怒江很多地方连土公路都没有,高速公路更是稀罕物。看着就在山那边、直线距离不过三四十公里的地方,却要在山路上颠簸盘桓两三个小时。
更难的是腾挪空间有限,发展要素不足。怒江州98%以上是高山峡谷,发展农业先天不足;近60%的土地处于生态保护区,不允许发展工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93.6%,超过50%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发展第三产业缺乏消费人群,服务能力也不足。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实现脱贫致富,谈何容易?
不过,怒江最让人感动的正是一股不低头、不服输、不等待的拼劲。每次跟怒江的政府工作人员聊天,都能感受到他们那种急于为怒江谋出路、要跟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的信心。他们没有坐等天上掉馅饼,而是积极自谋出路:整合项目向国家和云南省申请帮扶资金;集中有限财力整村推进贫困乡村脱贫工作;结合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善用“外援”力量……
这种讲求实际的拼劲,使怒江的扶贫工作稳定地推进着。在全年财政收入只有9亿多元的情况下,去年怒江州到位扶贫资金9.96亿元,新建扶贫安居房3500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484公里,解决4.5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1580户、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建设4374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难能可贵的是,怒江的拼劲打着民生的烙印。虽然财力薄弱,怒江还是咬牙保障民生,2014年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支出和重点支出达25.6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77.3%。怒江百姓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怒江州委书记童志云说得很坦率:怒江现在是“后无追兵”,很多指标都排在全省末位,距离越拉越大。唯有苦干实干,才有可能改变怒江贫困落后的面貌,与全国人民一同奔小康。相信凭借这股拼劲,怒江的未来一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