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木匠遇上互联网
本报记者 张允强

在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木匠与互联网亲密接触后,走出了一条创新木艺制作的道路,多件作品被北京、上海等地木工爱好者高价收藏。他叫孙力学,是清河区货郎屯村农民,今年58岁。

清河区委宣传部部长黄涛告诉记者:“孙力学16岁起学习木工技艺,为乡亲们打的家具、架的房梁不计其数,凭着高超技术和良好信誉,早已家喻户晓。42年与木头打交道,乡亲们都称他是‘木圣’。”

在并不宽敞但散发着木香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这位“木圣”。他身材不高,精气十足,手背上“暴跳”的青筋,蕴含着力量与坚韧,胡须倔强而任性地生长,显示出他特立独行,对新事物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性格。

时下,“互联网+”成为热词。对此,孙力学认为,“互联网+普通个人”能给人带来生活的便捷,还能实现个人价值。

孙力学打开电脑,熟练地点击界面进入木头休闲车页面。记者看到:孙力学最新发布的创新木艺制作受到大家关注,不到一个星期,已经有近300条查看记录,许多人更是留言评价,“了不起的木匠,真有创意”、“佩服,做得太好了”……

说起与电脑结缘,孙力学回忆说,2007年,自己买了一台电脑,无意间输入“木工”二字,从没见过的木工设计和创意让自己震撼。他当时就想,干了这么多年的木匠,不能留下几件有纪念意义的独创作品,确实是件很遗憾的事情。

时间在流逝,创意在积累。2009年,52岁的孙力学蓄力两年,终于制作出一鸣惊人的作品——纯木质自行车。说到最得意的作品,老孙掀开蒙在车上的防尘布,一台以国庆60周年为主题的自行车出现在记者眼前。根据自行车各部位对颜色和承重的需要,老孙使用榆木、梨木、桃木和水曲柳等硬杂木进行组装,木质不同,各部位颜色不同,就像特意雕画上去的,显得非常自然。他非常自豪地骑上这件杰作给记者演示。

24节木制的车链和飞轮咬合紧密;木头座子设计了26个安有弹簧的木头纽,可以上下调节,有减震作用……他告诉记者:“2009年是建国60年大庆,我发现60这个数字刚好与自行车的轮廓相吻合,就萌生了为祖国献礼的想法。”他指着车座继续说:“这是一个抽象的和平鸽,希望祖国和平稳定。后轮上的五角星代表着国旗,在车梁上刻上CHINA字样是为了让外国人也见识一下咱们中国的能工巧匠。”

这款作品一经网上展示,立即吸引网友的眼球,不仅国内木工爱好者纷纷询问交流制作技艺,国外一些木工爱好者也留言称赞。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买家想收藏老孙的自行车,都被他回绝了,因为他一直有个心愿,希望有一个大型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

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当有了新的想法、新的创意,老孙都会登录互联网认证,多数时候,已经有人做到,甚至做得比他想象中的更好。

不久,成为“网络名人”的孙力学受邀加入中国木工爱好者网,并在《木工房》论坛拥有了自己的板块。此后,互联网成为孙力学除创新木艺制作外的第二项爱好。他通过专业的木工网站,结交认识了许多国内知名的木工爱好者,并经常互通电话交流分享经验。

孙力学的创新木艺制作灵感有如泉涌。小到木头礼帽、木制工艺酒杯、木制板凳,大到木工工作台、婴儿床、雕刻机、休闲车,截至目前,共有30多种创新木艺制作作品上网展示,仅木制自行车就有4款。其中,多件作品被木工爱好者高价收藏,最高出价达到几万元。

老孙说,和木头打了半辈子交道,前30年卖的是手艺,后30年卖的是创意。木头是好东西,能通过它表达感情,传递文化。他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看到木头的价值。

触网10年,先后更换了3次电脑设备,孙力学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了。他对互联网的认识很清醒:“互联网对我的创新木艺制作有帮助,但绝对不能照抄照搬,只能用来开拓我的思维,做出我自己的作品,只有这样,创新木艺制作的路才会越走越远。”

采访结束了,孙力学指着一个占地30多平方米,被防尘布严严实实罩着的一个庞然大物,神秘地告诉记者:“再有3个月,我将有一个大作品面世,到时一定让您眼前一亮。不过现在还要保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