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西钦州:打造“两国双园”合作旗舰
本报记者 齐 慧 童 政 吴 浩

广西钦州,一个既年轻又历史悠久的城市。说年轻,是因为钦州撤县设市才30多年。但从这里的特产坭兴陶的历史看,两千年前这里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重要商埠,商贸往来频繁。

来到钦州我们有几个没想到,没想到这里与东盟的关系如此紧密;没想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钦州走得如此之快;没想到“两国双园”模式如此新颖。

6月30日一早,《经济日报》采访组一行驱车从南宁奔赴钦州,高速路两旁青山环绕、白云低挂,一路风景如画。

行驶了100多公里后,我们到达了一个叫“中马园区”的收费站。用产业园区命名高速公路收费站,记者还是第一次遇见。询问收费站工作人员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很大的收费站是2013年4月专门为了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而设的。这足见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在当地的重要地位。

“不仅是钦州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国家都非常重视这个产业园的发展。”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朴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继苏州、天津之后,我国和外国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三个园区。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东盟时提出,将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打造成中马两国投资合作的旗舰项目”的战略定位。2014年7月,国务院出台专门支持政策,明确园区在产业发展、金融创新、外汇管理、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可以开展先行先试。此外,钦州政府连续3年,每年拨款8亿元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自此,园区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这个园区的特别之处在于我国与马来西亚共同开创了‘两国双园’合作新模式。”高朴解释说,“除了中马钦州产业园,在马来西亚,双方还共同出资建立了马中关丹产业园。这种新模式在让我们把国外好的项目引进来的同时,更开辟了国内优势产业和产能走出去的途径。”

“走,我带你们去园区转转。”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健豪带着记者登上了园区的最高山丘,从高处俯瞰,园区处处都是破土动工的建设景象。

“我们的右手边是我们去马来西亚考察多次,引进来的马来西亚清真食品产业园,总占地240亩;同样,我们有一个200万吨的钢铁项目目前已落户马中关丹产业园。”杨健豪介绍起产业园建设进展情况时颇有底气,“以前担心没项目进来,现在担心项目多了土地不够用。”预计到2017年底,园区将集聚3万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基本形成园区自主发展的基础。

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面,中马钦州产业园动手早,理念新,走在了前面,打造了一个两国合作的旗舰项目。这也为其他城市在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模式可以复制推广。

东盟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伙伴,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面向东盟的钦州,通过发展产业园这一载体,利用区位、交通、港口、平台等多重优势让两者之间的联系纽带变得更加真实而牢靠。

“从今年的港口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国家经济增速有所减缓,但我们的业务量实现了同比增长,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也是呈现上升趋势,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钦州市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方健力说,目前,钦州港已建成30万吨级油码头及航道、8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3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已开通至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东南亚等航线,正在与东盟各国47个港口建立互联互通网络,国际航运中心的雏形已日益显现。

为了更好地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今天的钦州各项基础设施正如火如荼地建设——钦州保税港区一期、二期已全面封关运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也在加速进行中,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加紧申报,“两国双园”合作旗舰正逐步成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