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哥本哈根—马尔默港的竞合经验值得借鉴
徐惠喜

海洋开发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亚洲等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国际贸易规模急剧扩大,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以港口和临港经济为主体的现代海洋经济异军突起。

最近,记者实地采访了哥本哈根—马尔默港,发现其在实践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组合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诸多做法,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对国内港口经济发展颇有借鉴学习价值。

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和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分别地处北欧的厄勒松海峡东西两侧,共同扼守出入波罗的海的咽喉要道。随着厄勒松跨海大桥的修建通车,这两市的港口联姻事宜提上议事日程,并最终由两市政府和港口董事局拍板,在本世纪初实现了合并,共同组建成哥本哈根—马尔默港(简称CMP)。与众不同的是,CMP既是港务局,又是港口运营商,不仅全面负责运输、装卸等业务,而且统揽许可和安全等事务,这同时也开创了2个国家2个港口进行合并、由同一个公司同一个团队进行两地管理的先河。

身兼二责的跨国属性,决定了CMP必须平衡各方利益。为此,港口将其注册地设在瑞典马尔默市,而把总部设在丹麦哥本哈根市,并商定港口的首席执行官在最初两年由丹麦人出任。在股权构成方面,也充分考虑各方因素,目前的港口股份分别由哥本哈根城市与港口发展局(50%)、马尔默市政府(27%)和私有股东(23%)持有。显然,这种股权结构有助于构建港口与哥本哈根和马尔默政府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便于港口业务拓展。

事实上,过去10多年的运营历程证明,CMP的做法是成功的。两个港口的业务从恶性竞争转为携手合作,由同一个团队根据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进行组合发展,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具体而言,哥本哈根港侧重发展游艇、集装箱等业务;马尔默港则发展原油和液体化工品运输、汽车仓储和散货业务等,并适时建设港口工业园。去年,CMP实现营业收入7.63亿瑞典克朗,利润8950万克朗。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一个只有384人组成的团队。港口的人均营业额达到了198.7万克朗,比上一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如此业绩,确实让人刮目相看。近期,国内已有不少沿海的地方政府竞相组团前往考察取经。河北港、天津港、深圳港、连云港等港口已与CMP签署了协议,将学习其港口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就有关资源及信息进行共享,在培训与教育、员工交换等方面开展合作。当然,双方也少不了业务拓展合作,中方适时向CMP介绍有意进军欧洲的中国企业,CMP也时常携瑞典企业来华进行商务洽谈。

抓住中国发展机遇,争当中国“一带一路”上的好伙伴,这是哥本哈根—马尔默港管理层的心声。该港口首席执行官瑞斯汀向《经济日报》记者坦言,该港口愿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走进欧洲市场的一个重要平台,“希望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欧洲市场的物流集散中心,尤其期待中国的整车企业来安家落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