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科技征服黄土地
——记宁夏万齐农业发展集团董事长万立军
在宁夏中卫市,万立军(左)和员工在大棚里查看辣椒的生长情况(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 然摄

本报记者 许 凌

20年前,他在建材工地上搬砖、拉车;如今,他建立起集园区、基地、集农工贸科为一体的万齐农业发展集团,拥有40多项国家现代农业专利技术。

敦实的身材,方正的脸,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万立军,这个35岁的创新创业者,不仅完成了从2亩地到2万亩地、从一个农民到实业家的跨越,还带动了家乡几十万乡亲致富。

无论跟着他致富的乡亲,还是追随他干起一番事业的大学生,讲得最多的,是万立军身上的拼搏精神,“在我们眼里,他是个征服黄土地的科技硬汉!”

用知识斩断穷根

万立军老家在宁夏中卫市迎水桥镇杨渠村,与乡亲们的日子一样,家里很穷。一家6口人,虽有5亩地,但只有2亩能种点小麦、水稻,父母除了种地,还要外出打工。

由于家里贫困,万立军早早就辍学外出打工,搬过砖、拉过车,干的都是苦力活儿。有一天,坐车的一位乘客与万立军聊起来,“你们为什么受穷,就因为没文化。我侄子在银川农校就学了两年,返乡后种出来的西红柿和黄瓜都特别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万立军回家告诉家里人,“我要拼命干活,赚够钱去银川读农校。”

1996年秋,15岁的万立军走进银川农校,这也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万立军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一边紧锣密鼓地实践。还没等拿到毕业证,他已经创办了中卫市第一家“庄稼医院”。有了第一桶金,接下来的10多年间,万立军又干了一连串的中卫第一、宁夏“首个”——第一个在中卫搞土地流转,宁夏首个农资连锁店,宁夏首个工厂化育苗……

拥有这么多个“第一”,并没有让万立军一路顺畅,他也经历了多次失败。对于失败的原因,万立军分析说,自己科学底子薄,急于铺摊子,另外,让乡亲们认可也是个漫长的过程。

“那时真有些撑不住了。”万立军回忆道,自己的老母亲曾老泪纵横地说,“二娃子,你也是近30岁的人了,不能再这样干下去了。我儿虽聪明能干,怎么偏要一根筋地在这农村里瞎折腾呢?”

但是,万立军“辜负”了母亲的忠告,还是死心塌地地返乡做农业,“我要为中国农民争口气。只要有创新的科技作引领,有拼搏进取的精神作支撑,我相信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会大有作为的!”

创新能力最重要

“西北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我的家乡中卫就更低。”1998年,还没从农校毕业的万立军就利用寒暑假手把手地指导乡亲们种地,种地得起垄,种大蒜可以套种萝卜,施肥要学习用微量元素……万立军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宁夏大学农林系的全部自学课程,取得了宁大毕业证书,并与国家农科院多位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两个途径,一是科技引领农业,二是创新改变农业。

如何实现科技引领农业?万立军认为,要通过提升农产品科技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终端效益。他瞄准了种苗产业,“村民育苗成本才两三分钱,你们公司的种苗卖到四五角钱,是农民傻了,还是你们疯了?”身边许多人不解,然而令村民们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种下万立军公司的苗木,经过反季节销售,番茄和辣椒市场价分别提高2到3倍。

要做到创新改变农业,万立军觉得,需提高农业生产力,研发创造新工艺、新技术。除草是传统农田管理无法绕过的坎儿。能否铺上一种防草膜,既限制草的生长,又不影响下面的作物生长?想法简单,研发起来很难。几经失败,反复试验,万立军终于成功了!其研发的“高垄暗沟封草技术”,2008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扎根在黄土地

“个人富了不算富。真正的富有是能拥有团队,干一番事业。”谈到带队伍的话题,万立军滔滔不绝。

“第一梯队,就是家乡的村民。这么多年,人们习惯了讲‘公司+农户’,我是农民出身,知道培训农民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现在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在提倡转变教学理念,培训农民也是一样。比如,技术人员授课的同时,让成绩好的村民上台讲课。”

第二梯队是大学生。为解决农村急需专业人才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06年10月,万立军筹资320万元创建了宁夏首家“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刚来这里时,几十名大学生比较“脆弱”,稍有挫折就懈怠,偶遇逆境就“跑路”。然而,这没有难住万立军,他要凭机制留住人。他让每个人分包一块(片),直接任命为项目经理人,执行年薪制,搞得好扩片涨薪接着干,没搞好的走人。这种机制不得了,这群年轻人玩了命地学,拼了命地干,短时间内都成长为公司的骨干。

“走在家乡的田野上,看到种苗茁壮、瓜菜丰盈,那种自豪感和幸福感无与伦比。与其说我征服了黄土地,不如说我就是黄土地上的人!”万立军动情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