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农历立夏,麦子一天一天变黄成熟,樱桃也开始上市了。
宋末词人蒋捷写过一阕《一剪梅·舟过吴江》的词,其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历来被认为是描写江南初夏景色的佳句。其中一“红”一“绿”,又“红”还“绿”的对偶,不仅写出了芭蕉叶绿,樱桃果红的自然规律变化,同时排遣了词人对于回红转绿花落花开,春光渐逝的一缕春愁。
这首词中,提到了樱桃、芭蕉。词是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蒋捷这个人祖籍宜兴,迁居武进,去过杭州,南宋亡后隐居于太湖,一辈子似乎就学习工作生活在江浙一带。这说明,当时江浙的芭蕉种植就比较普遍。不过,对现代人来说,与芭蕉相近的香蕉更被人们熟悉。而且人们通常以为芭蕉、香蕉生长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长江流域不会生长那东西。比如现在市场上的芭蕉、香蕉就出产自广东、广西、海南,或从菲律宾、委内瑞拉等地进口。然而,《中国植物志》上说得明白,芭蕉原产琉球群岛,我国台湾可能有野生。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芭蕉种植的记载。唐朝和凝的《宫词》有“珠帘半卷开花雨,又见芭蕉展半心”的句子,可见当时黄河流域、长安、关中一带都有芭蕉,秦岭淮河以南以及江浙地区栽培芭蕉就更不在话下了。
芭蕉与香蕉是“近亲”,二者的区别也有不少。蒋捷先生描写的那个是芭蕉;而“网球美女”莎拉波娃喜欢吃的,号称“高热量”、“无动物脂肪”、“健康美容”的那个,是香蕉。据说,芭蕉从琉球传入中国本土,又从中国传到印度。至于香蕉,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由于吃了香蕉而获得智慧,因此赞誉香蕉为“智慧之果”。到公元三世纪亚历山大远征印度时发现了香蕉,此后才传向世界各地。到目前,世界上栽培香蕉的国家有130多个,以中美洲产量最多。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生物种类繁多。但是,能够被人类发现、驯化、利用的植物、动物为数极少。据演化生物学家(一个很冷门的学科)和考古学家研究,人类目前种植的谷物主要是小麦、稻米、玉米等几种。其中,一万年前生活在“新月沃地”(相当于今天的西亚中东)的人发现并有意识地种植了小麦。中国人发现了稻米,5000多年前生活在中美洲和亚马孙流域的土著人发现了玉米和马铃薯。同样,羊、牛、猪、马等大型食草类哺乳动物也是在数千年至一万年前就被驯化饲养和利用了。从那时候往后,人类也曾试图培育新的、可以大规模种植的谷物,试图驯化新的、可以大规模饲养繁育的大型动物(诸如斑马、袋鼠等等),以解决食物来源多样性问题,却均以失败告终。上述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比如,两河流域的文明、华夏文明能够成为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必然与谷物、家畜最早的发现、驯化、利用有直接关系。又比如,华夏民族是不是因为农耕文明过早成熟而“小富即安”?是不是因为很早学会种稻养蚕,有吃有穿,因此满足于守着家门口几亩地、一头牛过日子,而不愿意四处出击攻城略地,更不想海外殖民海上称霸?总之,这类研究很值得展开。
人类不能驯化新的动植物,不意味着毫无作为。事实上,数千年来,已被利用的动植物的品种改良工作始终没有停止。唐太宗写《樱桃春为韵诗》时吃的樱桃,苏东坡写“独绕樱桃树,酒醒喉肺干。莫除枝上露,从向口中传”时吃的樱桃,与我们现在吃的山东“红灯”、美国“车厘子”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日本虽然算芭蕉原产地之一,但除了留下一位叫松尾芭蕉的俳谐连歌诗人的诗作之外,早就不种芭蕉了,现在只是在实验室里研究改良非洲的香蕉品种。中国的“超级稻”、“小尾寒羊”之类,无不是品种改良的结果。当然,还有人驯化不成就想“转基因”,另辟蹊径。只是这设想更大胆,内容更复杂,一般人说不清楚。
能说清楚的是,感谢上苍,曾经馈赠我们一些食物。因为种类不多,所以更值得我们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