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慢教育 慢生活
□ 佘 颖

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成为更健康更有益于社会的人,教育的速度不妨慢一些,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课本外的生活体验

鼓励孩子做幸福的普通人,不想再让他们加速跑了

周末几家人聚会的饭桌上,北京某高校副校长孙先生再一次向朋友们传授起了自己的“养女经”:不要太多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他敢这样说是有底气的:女儿程程是北京名校101中学实验班的优等生;参加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且代表学校进入决赛,并坚持到了最后;最近又受邀参加了央视“状元榜”的录制。孙先生也多次作为优秀家长,为班里的其他学生家长传授经验。

程程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唯一参加的古筝课也是她自己要去的,这对大部分北京家长而言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程程都很痛苦,因为同学们都会的知识只有她不会,但孙先生陪着女儿预习复习;期中考试的成绩经常让程程受打击,孙先生又陪着女儿分析错误;到了期末,程程总会收获惊喜。这些年来,程程每个学期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她尝到了挫折的滋味,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她保持了探索的热情,也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孙先生觉得,这样的女儿比一个每次考满分却只会死读书、做作业的女儿更可爱,也更快乐。

这番话听得在座的几个家长面面相觑又相当激动。一位年轻的妈妈当即表示,要把女儿每周三次的京剧课停了,周末的钢琴、舞蹈、围棋也再考虑一下。“其实孩子姥爷已经跟我抗议好多次了,说孩子压力太大了,不行。”这位妈妈说,“孙老师的话帮我下了决心。”

孙先生坦言,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在当下的环境里是少数派。不过他并不孤单。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陈钱林也坚定地奉行家庭教育,按照“自律生活、自主学习、自立人格”来培养自己的一对龙凤胎。

在学校,陈钱林为儿子争取了不做作业的机会。儿子考90来分,其实在班级里是倒数,但陈钱林认为没有做作业90来分够了。儿子读初中之后干脆上午读书,下午在家里自学。女儿从初中起也自己选择做作业,高一开始一周上课一周自学。陈钱林还用了很多方法:做游戏、读报纸、阅读、问问题等来培养孩子们的思辨能力。

随着70后、80后的孩子们进入上学年龄,越来越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们开始想要给孩子不一样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搜狐网对公众教育价值观进行的调查显示,公众最赞成的教育价值观是“孩子的健康、快乐是第一位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事情最好与孩子商量着办”、“归根结底,能力比学历更重要。”而公众最不认可的四项是“孩子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绩好的孩子长大才有出息”、“只有上名校孩子长大才有前途”、“为了不影响学习,孩子应该放弃兴趣爱好。”同时,调查也发现从90后及以下到70后,教育的态度越发开明,对“孩子的健康、快乐是第一位”的赞成度也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随着被调查者学历的升高,他们更认可“有个性和特长的孩子长大才有出息。”“学历差异造成的教育价值观差异明显高于性别、年龄段等。”调查报告主笔杨旻分析说,“可能是随着阅历的丰富和视野的开阔,大家对教育的功效有了更真实的认识。”

教育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可木桶理论害了我们好多年

有这么一句话,孩子只有在3岁之前才属于父母,从上幼儿园开始,他就属于学校了。学校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么培养学生,会对家庭教育造成极大的影响。家里氛围再宽松,也扛不住学校念紧箍咒。

在教育领域,影响力跟起跑线理论有一拼的是木桶理论。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却直言不讳地说:“这个理论害了我们好多年!”木桶理论认为短板决定能盛多少水,但李希贵认为这个世界短板是可以连接的,需要装水时接一块板插上去就行了,李四有个短板拿张三的插上去好了。也就是说,学会合作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他建议学校和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长处。李希贵有个远房亲戚的孩子,怎么都坐不住,不爱读书,家长整天垂头丧气。李希贵发现这孩子特别爱演讲,人越多讲得越精彩,就建议家长培养孩子演讲,带动他学习。因为学演讲的时候,要举例子,要知道数据,要看伟人的故事,自然也就学习了新东西。

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让李希贵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曾经的教育方式。而长期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互联网+颠覆课堂的效应,也要求我国的教育必须改变。

“大规模投入帮助我国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但是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却发现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思考能力缺失,甚至高分低能,叫人质疑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认为,教育到了必须重视内涵提升的时候。

这两年我国对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力推行就近入学,高考考察综合素质,中考降低难度改变题型。这些改革既是对过去教育方式的调整修正,也倒逼现有的教育体系加快改革的步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通过新技术改变学校教育和学习方式,正在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互联网、MOOC、智能手机和ipad代表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自主、开放、个性化、互动性、服务至上、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的思维方式。新时代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长期以来以老师、学校为中心。

好在自主化、互动化、个性化的教育并不是新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讲因材施教,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知行合一”,如今,我们不过是让教育回归本质。

想慢下来不容易,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不充足、不平衡

没有哪个家长不对孩子说快快快,没有哪个学校没对孩子强调分分分,这是应试教育的惯性,一时半会儿的,想停也停不下来。

孙先生直言,走自己的教育之路需要很强大的内心,“家长会上被点名,看着孩子成绩徘徊在200多名,心里不是不着急,也不是不动摇。”他只想说,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就要输得起。陈钱林也在女儿一边写作业一边哭的时候告诉她,这样读书宁可不读。

学校和老师则纠结于如何把国家的课程标准转为适合学校的、可操作的教学指南,既要满足学习知识的要求,又要提升学生素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带着团队蹲了6所幼儿园,到中学研究小幼衔接,之后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纲领,继而提出了1+X的素养目标。

家长、学校、老师都在反省和思考,也有行动。可问题是,道理大家都懂,但现实很骨感——背后悬着升学率的鞭子,谁也不敢真的放松。

在公众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中,“望子成龙、盼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功成名就”型期待与“孩子将来有一技之长,生活幸福就可以”的“平常幸福”型期待获得了基本一致的公众支持,与其他9组价值观矛盾命题分值落差较大的状况截然不同。“这反映了当前社会公众在个体社会成就感上存在的认知分歧,也显示了公众在为功利而教育和为生活而教育间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态。”杨旻说。

为什么知道该慢,明明想慢,却就是慢不下来?王烽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教育资源不充足、不平衡。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要打破头去竞争不多的学位,经常见诸报端的幼儿园报名引发家长通宵排队的新闻,时不时就向社会传递着教学资源紧张的信息。上小学、初中、高中,每一关都要挤掉多少人。《国家教育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也就是说还是有六成的高中生没有大学上。在职业教育发展尚不完善的今天,学生、家长和学校很难静下心来欣赏学习的风景。

好在改变的条件已经初步成熟: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教育经费逐渐增多,各级教育的供求关系已经极大改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通过教育创新,追求能让孩子充分发展、享受学习的教育。

变革中的教育,更快乐的生活,大家都有期待,都在尝试。愿意思考而又敢于行动的一批人已经走在了前头——

清华附小每天都有体育课,而且总时长超过2小时,当其他学校的孩子们埋首题海时,清华附小的孩子们在操场上踢足球、打羽毛球,学习团队合作。

北大附中让行政班级从教室里走出来,成立了七个书院,书院实行学长制,高年级的学生带低年级的学生,老师的办公桌椅就在教室的一角,只是为了老师可以随时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的是独立思考、平等交流。

重庆泉源高中实验班更是把学校直接搬到了户外、乡村。创始人张良带着学生们早起晨跑锻炼,学习垃圾分类,从微波炉加热食品是否会致癌来学习电磁的特性和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这些学生们学会的东西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很吻合。1978年,卡皮察获奖后有记者问他:“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