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消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入“鲶鱼”搅动市场
牛 瑾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一边在拼命加热,另一边却怎么也烧不起来。当然,这里说的并不是野炊时面临的囧境,而是新能源产品闯市场过程中遭遇的“怪圈”:政策热、市场冷,尤以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表现得最为明显。那么,怎样做才能挣脱“怪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新能源应用目前的真实状态。

“风车”旋转、光伏板竖立……貌似产能过剩而且严重过剩的情况,其实只是表面现象,过剩也只是相对过剩。一方面,出于对新能源前景的预期,各类资金盲目进入、企业仓促上马,造成产业横向扩张有余、纵向技术水平不足的状况。企业总量虽多,能拿出手的却很有限。另一方面,应用和消费被严重忽视,相关配套设施发展落后,新能源产品在国内没有市场,引发产能过剩。换句话说,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是导致矛盾的主要原因。

应用发展新能源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抢占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切入点。新能源产品是未来消费市场的重头戏。因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将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转化成真实的购买力。

首先,继续加快产业化进程,鼓励优势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没有一个产业可以单靠补贴维持发展,目前我国新能源应用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系列政策培育市场热情,更需要几条具备一定技术水准和战略眼光的“鲶鱼”将池水搅活,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加快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特别是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产业的培育,帮助企业降低资金投入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其参与新能源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也让消费者想消费、能消费、愿消费新能源产品。

其次,需要强化补贴政策的延续性,避免地区差异过大。出台补贴政策的初衷是降低成本,借此形成稳定的购买队伍。如果相关政策琐碎不成体系,难免让消费者产生疑虑,会影响购买预期。另外,我国新能源市场本来就不大,若各地再在不同的时间发布力度不同的补贴政策,难免让消费者产生攀比心理,产生不良情绪,最终很可能放弃购买行为,降低市场预期。长此以往,还会导致产业碎片化,影响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第三,在目前有限的资源下,通过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找到市场突破点。新能源产品是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必须制造新的体验,让消费者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增加与相关产品的接触,从“尝鲜”开始,在认知上有所突破,最终形成新能源产品的消费习惯。当然,这既需要相关各方利用互联网等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新能源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更需要政府公务员、企业家等群体在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应用上起到示范作用。因为,我国的消费文化是自上而下的文化,要想普及到一般消费者,需要一个有引领能力的群体至关重要。

说到底,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成长性的眼光来看待培育新能源产品的消费市场,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这个市场一起长大。当成熟的技术、充足的资本和有效的需求对接在一起的时候,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才是真正走在了世界前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