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小镇,过铁索吊桥,便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吉普村。23岁的村民普布次丹正在埋头编竹篮,“一天编一个,在旅游市场一个能卖到160元。最多时一个月能赚5000多元。”吉普村的竹编在吉隆旅游市场上备受欢迎,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购买。
吉普村坐落在有着“珠峰后花园”之称的吉隆沟里。村子雪峰环抱、竹林茂密,世代有编织竹篮、竹篓的习俗。不过竹编品长期以来“自给自足”,很少对外销售。今年50岁的旺堆小时候就跟父亲学会了编竹器,“那时候竹器便宜,最贵也就十几块钱一个,一年最多能卖1000多元,村里没有几个人愿意编。”
随着近年来吉隆沟旅游市场火热和吉隆口岸开放,这个边境小村迎来了新的生机。“游客很喜欢有当地特色的手工产品,买的人越来越多。”旺堆说。
伴随商机而来的是挑战。市场解决了,吉普村的竹器编织又遇到了新瓶颈:传统的竹器编织品种太少,工艺较为粗糙,难以开拓更大市场。
“我们先后从四川、山南地区门巴乡请竹编技师来进行技能培训,手把手地教村民,让产品更加精美,同时将竹编品种增加到了15种。”吉隆边防派出所大队长旦巴欧珠介绍说,派出所还筹集资金,为村民引进竹子削皮设备,修建厂房仓库,成立竹编合作社,并帮助村里在拉萨、日喀则开设了专卖店,同时开通网上销售渠道,全方位推介吉普竹编。
竹编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村民达瓦索朗,以前农闲时偶尔出门打零工,一年收入也才2000多元。自从加入了竹编合作社,一个月收入就能达到3000多元。
“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并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术资源优势,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吉隆县委常务副书记何正德对竹编合作社赞不绝口。
“以后的生活,就如这竹子,节节高啰!”阳光下,旺堆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希望竹编合作社引进的削皮设备能尽快投入使用,“省了削皮的工序,每天就能编出更多的竹编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