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催人泪下的歌曲不同于其他的抗战歌曲,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许多歌曲都是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而《五月的鲜花》的整体音乐配合了歌词的情绪,呈现了一种倒抛物线状的变化:“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志士的鲜血”,从对烈士的深情哀悼开始,曲调如泣如诉;“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煎熬,失去自由更失掉了饭碗,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写到东北沦陷之处,曲调压抑而低沉;“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悲愤的情绪油然而生;“怒吼惊起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曲调更加激昂有力,让音乐在情绪的最高点充分释放。
《五月的鲜花》的歌词是1935年诗人光未然在报纸上发表的一首小诗。当时正在东北大学任教的阎述诗受到了诗歌的感染,想起自己在参加学生运动时的情景:东北大学学生联合北平其他大中学校学生,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饿着肚子,多次冲破军警的重重封锁,举行游行示威。在同军警的搏斗中,许多人被军警的刺刀扎伤。血洒京华,场景悲壮!阎述诗亲临现场救护受伤的学生,处理善后工作。他看到,有的学生头上肩上都在流血,但决不退缩;他听到,有的学生在高声朗诵鲁迅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以振志气。慷慨激昂的朗诵声同情不自禁的哭泣声交织在一起,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落泪。阎述诗深深地被学生这种勇敢献身精神所打动,提笔为诗歌《五月的鲜花》谱了曲,当晚就交给大家,并很快流传成为鼓舞热情的著名歌曲。
这首曲子朴实、深情,全曲并没有多么华丽、夸张的主题,旋律简洁得就像是自然音阶的简单排列。然而,就是这看似平淡的旋律中,充满着阎述诗先生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限景仰。曲调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蕴藏着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呼唤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奋发起来,振作起来,学习先烈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学习先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937年5月,在上海各界救国会组织的吴淞集会上,冼星海在台上一句句地教唱《五月的鲜花》,所有的人边唱边落泪,那种悲壮的场面令人动容。
很多音乐学者喜爱这首歌,首先是喜欢光未然的歌词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有一种视殉难为美丽的崇高意境。与歌词极为贴切的是阎述诗的作曲,朴素、轻缓,与沉重的年代形成鲜明对照,仿佛是污浊瘴气笼罩中的一缕鲜艳的阳光。
解放后一直在北京汇文中学任数学老师的阎述诗在回忆这首曲子的创作时说:“词和当时积结在我心里的悲愤起了共鸣,乃成此谱。如果说谱和词的情感还协调,这便是协调的原因……”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首歌不知使多少人热泪盈眶,也不知激起了多少人的爱国热情。每每吟唱,都能体会到抒情的曲调中蕴藏着一股喷薄而出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