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赞浪漫试卷
□ 高初建

将“蛋白质工程”之专与古典诗词之美联系起来,希望学生“善于联想,拓宽知识面”的做法值得鼓励

前两天,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2015春季学期的《蛋白质工程原理》期末考试试卷“玩”了一把“文艺风”。出题老师将生物试题和诗词结合在一起,诸如“千丝碧藕玲珑腕,一卷芭蕉辗转心”这样的诗句,“五柳先生是何人”的设问,李白在“花前月下对影成三人时用到了哪一类生物工程产品”等等的问题都出现在考题中,有考生感叹,这是国科大年度最浪漫的期末考试卷。

对这样新颖奇特的考题,说法不一。有的学生认为,“这么有诗意”的题目与生物学知识特别是与《蛋白质工程原理》“八竿子打不着”,有点“跑偏”。有的人质疑出题老师在故意“显能耐”,认为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负责出题的吴亮其老师则表示,他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善于联想,拓宽知识面”。他认为,即使是理工科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学语文,语文基础不应该那么差,如果都那么差,“就说明中国古典文化传承出问题了,需要更加引起重视”。

理工科的学生是否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学基础?或者说搞自然科学的人是不是需要有基本的文史知识和美学修养?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不难。事实上,在人类的知识殿堂中,许多大师就是“亦文亦武”横跨多个学科的。比如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天才的科学家、发明家、建筑师。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那样的艺术杰作,更有涉及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的6000页研究手稿。还有那位写出《时间简史》的霍金,他在一次BBC访谈节目中,回答主持人关于如果身处“沙漠孤岛”中会带哪几张唱片时,这位研究“黑洞理论”的大师脱口说出的选择,从贝多芬到瓦格纳,从帕伦克(20世纪初法国作曲家)的《格罗里亚》到披头士的《请你让我快乐》,对音乐的鉴赏和兴趣极其宽泛。

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大多数是“文武兼修,多才多艺”。梁思成对古建筑的考证描写,茅以升的旧体诗和散文随笔,都显示出厚实的国学根底。竺可桢曾经专门写文章分析苏东坡的诗句,论证“黄梅雨”、“船棹风”与物候学的关系。还有数学大师苏步青,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国近代微分几何学的奠基人,却不知道他还是位诗人。他那支能运算数学公式的笔,写下了近千首精彩诗篇。在他96岁高龄时出版的《苏步青业余诗词钞》中,收录了约500首诗词。

中国这些年的“应试教育”为人诟病处甚多,其中有过分强调考试成绩,突出“分数第一”,“以考试成败论英雄”,“一考定终身”等方面的问题,也有过于强调“分科”,人为地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如此一来,学生们或者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死记硬背,把书读死了;或者在“德智体美劳”中有所偏废,忽视了学问是需要融会贯通的,忽视了人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尤其忽视了人需要学会独立自由地思考。这样背离人的需要的教育,必然导致失败。

人类的知识宝藏中有许多未解的奥秘,莱布尼茨能从《易经》中发现二进位制,表明不同学科之间内在的关系可能是我们远远没有搞明白的。退一步说,对于任何知识来说,要想让人记住,必须先让人理解;如果想深刻理解,一定要让人懂得去欣赏、比较与鉴别。就此而言,吴亮其老师试图将“蛋白质工程”之专与古典诗词之美联系起来,希望学生“善于联想,拓宽知识面”的做法值得鼓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