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22日讯 记者沈慧报道:环保部部长陈吉宁22日在201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透露,我国将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建设,开展生态恢复、保护与减贫示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保护的系统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自然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实现永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陈吉宁说。
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设立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旨在以保护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福全球民众。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启动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目前,全国保护网络基本形成,各类陆域保护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完成了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
环保部副部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秘书长李干杰介绍,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2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4%,高于世界12.7%的平均水平,全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群得到了保护。此外,还科学开展迁地保护,建立各类植物园230多个,收集保存植物物种2万多个。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部分区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退化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仍面临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陈吉宁说。上个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陈吉宁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要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理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大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力度。
会上,环保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5版》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我国11%的高等植物和21.4%的脊椎动物正在受到生存威胁。对我国已知的4357种脊椎动物的分类评估显示,我国脊椎动物的灭绝风险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