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力市场 因地制宜
魏劲松

近年来,农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一些偏远乡村成了“空壳村”、“老人村”。村民外出、返乡次数减少,客流萎缩,这让很多农村客运线路游走在盈亏边缘。村村通客车在便利群众出行的同时,往往面临着是否留得住的问题。

“广大农村点多、面广、客源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发展农村客运不能搞‘一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经营模式上也不能拘泥于客运班车、公交车等形式。”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共识。对于客车需求量不是很大的地区,记者注意到,不少地方都是从两方面来解决:首先发车班次上不追求公交化频次;其次,政府发布固定的班次信息,用市场手段将客源慢慢固定下来,采取班车、包车、约租车、赶集车等多种因地制宜的不同客运方式。

运营业主最大的担忧是对政府支持政策明确性不够的担忧,以及对包括治理“黑车”在内的经营环境保障等方面的担忧。对此,相关部门应建立统一的市场,不要把市场分割得太细,要铲除地方保护主义;其次,要保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再次,要严把准入关,真正让有资质的企业进入市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