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劳光荣,印象最深的是挂在他嘴边的那句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劳光荣是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贺田村党支部书记。他干的事,可以说样样都是实事,也是难事。
第一件是“立村规”。直到现在,龙南山区还流传着22年前劳光荣上任之初,为整治村风民风,立下铁律遏制偷盗山林陋习的故事。
“那时,龙游县南部山区盗伐林木成风,村民们都不敢承包经营山林。”劳光荣回忆说,上任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党员开会,拟定了村里第一条村规民约:盗伐山林者要请村民看12场电影,并要给1200多名村民每人一斤馒头。
从1999年至今,贺田村再也没有发生过竹木被偷事件,村民们管理山林的热情迅速高涨。立竹量如今已高达每亩160至180根,山林由副业变成了村民的主业之一。
有了贺田村的示范样板,各个山村纷纷效仿。据测算,劳光荣此举为龙南山区农民增收10多亿元。
去年3月,劳光荣又给村里新增一条村规:竹林山地禁用化学除草剂,违者没收农药器具,并送给村里每人一斤猪肉。劳光荣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
劳光荣干的第二件事,还是跟环境保护相关——在村里实行垃圾分类。
“要改变村民千百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说多难就有多难。”劳光荣说,过去,村民每家门口都有个垃圾堆,苍蝇满天飞。
起初,劳光荣动员村里干部带头清扫。但一些干部觉得,只有违反村规民约的人才去清理垃圾,村干部去捡垃圾很丢脸。面对村干部的顾虑,劳光荣没有过多解释,独自捡起了垃圾。他始终相信: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干出样子了,村干部们也跟了上来。但是,光是捡垃圾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环境。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劳光荣琢磨着,得从源头上分类。这个“源头”就是每家每户。
他把贺田村划分为5个责任区、23个垃圾投放点,要求农户每天上午6:00-8:00将有害垃圾投放到指定点,农村保洁员每天9:30前清运完毕。并为每个农户配备2个垃圾桶,每月发放10只垃圾袋,对垃圾袋进行二级编码,一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二级代码表示户主代号,比如“1区-1”,就是指村书记劳光荣。
垃圾袋编码后,就像是给垃圾袋贴上了“身份证”,做到了“见袋知人”,既方便检查农户是否按要求进行分类,又可检查农户是否按要求定点定时段投放。这项“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机制,低成本、可持续、好复制,如今,在浙江农村已被公认为“贺田模式”,开始在全省推广运用。
打破旧俗立新规、改变习惯垃圾分类,劳光荣作为贺田村的当家人,还得为村里精打细算立“家业”。
这些年,在劳光荣的带领下,村民的生活富裕了,95%的人都搬进了漂亮的楼房,但还有两位留守的孤寡老人居住在距村15公里之外的敬老院,来往十分不便。
他干的第三件事,就是建老年公寓。
说起来这是件“惠及民生的大实事”,但干起来实际上是件“跟人要钱的事”。
“一定要让他们在村里安度晚年。”劳光荣决定要为村里老人建造一座老年公寓。工程款需要上百万元,他一边四处奔波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一边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党员和外出经商者慷慨解囊。
项目开工后,他像自家盖新房一样每天蹲守在工地跑上跑下。经过8个月的紧张施工,这座集老年公寓、老年活动室、老年棋牌室、残疾人康复室、卫生室于一体的大楼终于在2011年底封顶。看着自己多年的夙愿变为现实,想到那些老人有了“家”,劳光荣喜笑颜开。
目前,贺田村235名60岁以上的老人和59名残疾人都可在老年公寓享受到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锻炼身体等。劳光荣说,“村支书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责任,能为村民多干点事,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