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的前20天,冯相茹在阿里巴巴诚信通的商铺有了7.2万元的销售额。而在半年之前,这个专门做庆阳香包、手工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网络销售的庆阳姑娘连一笔订单都接不到。
2013年,在北京打拼的冯相茹回到家乡甘肃庆阳创业,由于以前在慧聪网、凡客诚品等网站做过网络销售,她做了一个“东辉商城”的电商平台。“最初的设想是让庆阳所有民俗文化产品和土特产都加入进来,最终能成为京东商城那样的平台。”让冯相茹没想到的是,一年下来,投入了4万多元,却由于没有资金做推广,东辉商城难以为继。
正在犹豫的时候,冯相茹在一次关于电子商务的专家讲座上,了解到要建立一个成熟的电商平台,至少需要1000万元的资金做推广,“本来还想着凑点钱继续做下去,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彻底死了心,连服务器都转了出去。”
“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这是外出务工的原因。”甘肃临夏州劳务办主任曹海忠分析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则是因为已经掌握了不靠“水土养活自己”的技能。“劳务输转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回来。出去后开阔了眼界,有点积蓄后,很多人就有返乡创业的冲动。”
与冯相茹首次创业遭遇失败一样,甘肃临夏友和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炳的创业经历也颇为曲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初中毕业的马炳就走上了外出谋生的道路,刚开始从临夏向西藏拉萨贩运鞋、保温瓶等日用品。1999年,由马炳创办的友和保温瓶厂在临夏州正式挂牌。这几年他的保温瓶厂越做越大,产品也逐渐发展到生产高压锅、藏式水壶、玻璃杯等,经销网点遍布兰州、拉萨、银川、西安等地。“脚踏实地坚持下去,做自己熟悉的行业。”这是马炳的成功经验。
“目标定得太高,没有专业的团队,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缺钱。”这是冯相茹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
而从事劳务输转工作多年的曹海忠则认为,创业失败的,第一,投资方向把握得不好,手里有钱,但不知道该干啥;第二,盲目跟风投资门槛较低的行业。
那怎样创业才能挣到钱?经历失败后,始终认为网络上“商机无限”的冯相茹更加务实。2014年8月,她在阿里巴巴“诚信通”平台上注册了账户,专门做网络批发。“但是去年8、9月份连一笔订单都没有。”11月份的时候,冯相茹找到杭州一家专门做网络推广的公司签订了合同,每年给对方2万元的推广费和2%的产品销售提成,之后订单逐渐增多。
在当地人眼里已经是“大老板”的临夏煜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胜同样认为创业一定要务实。“20多年以前,只要能吃苦就能挣到钱,但现在靠两肩膀扛一个脑袋干苦力不行了,想要做规模大的企业,必须得有技术、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创业环境。”所以,王志胜认为,创业不一定非要返乡,要去能挣到钱的地方创业,“即使非要回家创业,做点小生意,能挣点钱就行,不一定非要办企业才算创业。”
创业何必非返乡?打工出身的王志胜现在已是老板,他的企业每年用工量达3000多人。让王志胜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企业培养出了400多名挖掘机司机,已在全国各地当了小老板挣钱。曹海忠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地,临夏人开的牛肉面馆有7000多家。
2014年,甘肃这个劳务输出大省有一份可喜的成绩单:全年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38.6万人,创劳务收入815.6亿元。“特别是近几年回乡创业人数连年递增,2014年全省新增回乡创业者5万多人,创造就地转移就业岗位近20万个。”甘肃省政府劳务办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张立柱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感到欣喜的同时不无担忧:“农民工返乡创业缺项目、缺资金。没有特别具有技术含量的项目,缺乏核心竞争力,前景不好。像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又打不开销路。”
曹海忠也分析说,解决返乡创业人员盲目跟风投资,最重要的是提供政策咨询和指导,“返乡群众的热切的创业冲动与创业培训资源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曹海忠说,很多人在外打拼多年也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创业与就业之间有区别,“创业培训有个性化的需求,不能像就业培训一概而论。在基层,目前比较缺乏专门做创业指导的培训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