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核心技术垄断——
“一只脚踏进北极圈”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刘新国

烟台芝罘岛形同一株灵芝草,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就坐落于此。这片海域创造了多个“亚洲之最”和“中国第一”,已成为世界深水钻井平台的主要供应区域之一。

“现在可以说,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踏进北极圈了!”站在上下船体成功合拢的我国首座可在北极海域作业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维京龙”施工现场,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助理项目总监黄宗嵩显得格外激动。

黄宗嵩的动情不是空穴来风。据专家介绍,北极海域海况恶劣,对海上作业平台的性能和规范要求较高,海工平台进入北极海域就是进入高端市场的代名词。

这座平台总结了近10年来北海恶劣环境半潜式钻井平台项目经验,是我国首次进行深水平台冰区结构设计,确保平台能在零下20摄氏度严寒环境下作业。

2012年底,俄罗斯首座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阿斯特拉罕”交付使用,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建造交付的首座大型钻井平台,其详细设计及施工设计均由中集来福士自主完成。

“俄罗斯首次在技术上接受了我们的设计,并对各项指标非常满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于亚说,以前,建造海上平台的设计方案全部依赖外国公司;现在,他们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核心技术,实现了从购买技术到自主设计、生产的跨越。该平台主要设备和关键模块由来福士在国内集成,通过海洋和运河运至俄罗斯船厂,继而完成部分分段建造和平台总装调试。

在当今国际市场,海工行业是一个主要由欧美国家设计、亚洲国家建造的产业,其中80%的总装建造在亚洲,韩国和新加坡属于建造的第一阵营。但随着中集来福士等一批中国企业的强势崛起,处于第一阵营的国家受到强烈冲击,海洋工程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烟台中集来福士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从造船到海工,从首制到批量,从建“外壳”到实现100%自主知识产权,打破欧美核心技术垄断,实现了深水半潜平台从概念设计到客户使用的全面贯通,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具备批量设计、建造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企业,引领着中国海工高端装备制造向国际迈进,在国际海工市场为中国争得了一席之地。

建造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平均造价高达5亿美元,相当于两架空客A380的价值。如果将这座平台拿到全球海洋工程机械租赁市场,每天都可获得50万至60万美元的租金。尽管利润很高,但海洋工程平台的技术门槛却并不好迈。外行认为会造船的就会造海洋平台,但业内人士知道,海洋工程平台和一般船舶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是海工平台中建造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产品。长期以来,这类产品的设计技术垄断在欧美几大设计公司手中。

“海工市场非常残酷,没有技术就没有发言权,缺乏核心技术只能沦为二流、三流企业。我们的定位是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国际一流企业,必须按照一流企业的标准做事。”于亚说。

2009年,中集集团在烟台建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中心,拥有800多名研发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包括美国、挪威和中国专家等,后台还有6家企业和6所大学组成的协同创新联盟,现在来福士已实现部分产品拥有100%的知识产权,真正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完善机制,产品具备核心竞争力,得到世界认可。目前,我国共交付9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其中中集来福士交付7座,是国内首家拥有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批量交付能力的企业,占据了全球26%的市场份额。

“有资料显示,未来5年,能源增量进一步向海洋倾斜,巴西、墨西哥等石油资源丰富的大国将提供巨额市场需求。当前,我国海洋战略也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一个蓝色经济新纪元即将到来。以南海开发为例,该区域最适宜的装备是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这个平台技术,中集来福士已经有了完整、完善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总装能力。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力争进入世界一流海工企业行列。”于亚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