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键核心技术 必须牢牢掌握
——访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明
本报记者 沈 慧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海洋工程装备同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位列十大重点发展领域。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状况如何?如何推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明。

记者: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什么位置?

刘明:近年来,我国海工装备发展明显提速。2013年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金额超过180亿元,跃居世界第二,其中海洋工程辅助船和自升式钻井平台接单量位居世界第一,半潜式钻井平台累计接单数量与韩国基本持平。据统计,2010年到2013年,全球共交付35座半潜式钻井平台,新加坡和中国分别占据44%和29%的市场份额,目前正在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有25座,韩国、新加坡和中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0%、32%和28%。

总体而言,在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欧美基本垄断海工装备设计和高端制造领域,处于价值链的顶端。我国与巴西、阿联酋等国同处第三梯队,即具备一定的海工装备建造能力和研发设计能力,主要从事浅水海工装备的建造,开始进军深水海工装备建造领域。近几年,我国的深海钻井平台生产亦有了长足进步,自行研制生产的大型钻井深海平台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近年来深海工程装备需求旺盛,对此您有何看法?

刘明:强烈的现实需求催生了深海工程装备产业的繁荣。众所周知,浅海油气资源量远低于深海油气资源量。数据表明,浅海油田油气资源平均可采量大约为50万桶油,深海油田和超深海大约为160万桶。

这是什么概念?以浅海油气资源开采设备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例,按照每台1.8亿美元计算,未来5年全球自升式钻井平台市场可达225亿美元。而用于深海油气资源开采的110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即将退役,需更新换代,若以每台5亿美元计算,未来10年全球深海钻井平台将有2250亿美元的市场。

记者:有人说,虽然我国海工装备业同过去相比已有了较大提升,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您有何评价?

刘明:近年来我国海工装备业的发展实力逐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首先,核心技术十分薄弱,严重依赖国外。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工装备很少,主要集中于浅海海洋工程装备;深水海工装备的前端设计是空白,深水工程技术和高端装备技术对国外依赖性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弱;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被国外供应商垄断,我国仅在低端配套产品上占有一定份额,核心配套设备严重依赖进口。

其次,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产品缺乏创新能力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设备的技术开发基本上仍停留在模仿开发阶段。

再次,产业化程度较低,很多研发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严重阻碍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低水平重复扩张严重,产业集中度低。国内海工装备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发展浅水和低端深水装备,近几年开始涉足高端装备建造,但实力较弱。

记者:如何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走向深海、赢取世界竞争的主动权?

刘明:当前至未来一段时间,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指引下,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技术升级,尽快使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业从低端制造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装备设计和制造层面转移。

此外,还要重视研发生产海洋工程装备的各类配套产品。目前,我国核心配套设备进口率高达95%,核心配套产品是制约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逐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核心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这是发展壮大我国海洋装备产业的重要一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