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就业难”与“招工难”相伴而行,持续多年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相较经济发展明显滞后。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市场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大量“高级蓝领”、“金领工人”岗位空缺。一些企业靠老师傅支撑关键技术岗位,人才青黄不接,难以为继;许多高水平的设计成果,因制造环节乏力而丧失竞争力;行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进程频遭工人技术水平“天花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亦缺乏高素质人才支撑……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大瓶颈。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发布在即,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贡献力量。观察国际经验,无论是德国通过“工业4.0”计划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先声夺人,还是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提出“重振制造业”,无不以大量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支撑。
我国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规模不小,但职业教育体系尚存许多问题。例如教育模式陈旧、功能定位不清;大量社会机构在初级技术层次徘徊,职业院校活力被陈旧体制机制束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通道不畅,学生流动、深造受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两层皮”,不接地气等。解决这些问题,一靠重视,二靠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会、企业多方参与;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赋予职业院校更多自主权;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既培养当前急需的人才,亦着眼长远人力资源储备;使职业教育充分与市场对接,让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总之,应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改革创新、产教融合,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全面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力资源也需上新台阶。要积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上层次,提高中国制造和服务的水平,以更大“人才红利”,为经济发展实现“双中高”提供源源不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