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北兴隆:兴起绿产业 隆起新高地
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梁世芳

春风送暖,鸟语花香。全国绿化模范县——河北省兴隆县,充满绿色魅力的景象处处可见。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65.76%,位居华北地区县级首位,林果面积86万亩、4800余万株,果品年产量40多万吨,生态经济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70%。

兴隆县地处燕山南麓,近年来,该县加强生态建设,突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山体修复三项重点,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京冀水源林、“千湖工程”等重大生态治理项目,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减文章”。

2014年,该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发展尾矿综合利用企业9家。坚持从严审批林木采伐,全年商品林采伐量仅占总额度的6%。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编制河道采砂规划,划定24个禁采区,清理河道120公里。深入开展“四金护林”、“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利剑斩污”等专项行动,查处涉林案件256起,关停非法排污企业22家,全县河流常规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2014年,兴隆县被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联合评定为“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并被列为“美丽中国国土气候旅居名片”之一。“真没想到绿水青山这样吸引人。”

俗说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处理好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只要找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完全能够实现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这不只是发展观念问题,更是执政理念问题。”兴隆县常务副县长胡凤财言语中透着自信。该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积极推进林果产业化经营。如今,该县林果面积达到86万亩,其中,山楂、板栗产量均居全国县级第一位,兴隆县已成为中国山楂之乡、中国板栗之乡

每到万木吐绿、花开飘香的春季,进入兴隆县的“万亩山楂产业带”,簇簇山楂花如同花海,为连绵起伏的山坡罩上一层白纱,宛如一幅宁静悠远的画卷……山楂树成了兴隆农民的“摇钱树”,全县栽植山楂树已达12万亩,产量18万吨,居全国县级第一,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山楂食品加工基地和最大山楂果交易集散地。

为进一步发展山楂产业,该县把山楂定为“县树”,连续举办了五届“山楂节”,注册了“雾灵”牌山楂果,“怡达”牌山楂果脯、罐头、饮料等30多个知名品牌,部分产品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除了发展林果产业,兴隆县还充分发挥各县区的山水风光、乡土风情的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目前,该县已建成特色旅游景区6个、度假村15个,乡村旅游农家院发展到500家,年接待游客达到1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38亿元。

“真没有想到绿水青山这样吸引人,来我们这里游玩、采摘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我家的农家院一年赚个十几万没问题。”兴隆县眼石村农民崔海永告诉记者,每年的5月到10月,全村农家院的床位几乎天天爆满。

位于兴隆县雾灵山脚下的眼石村,农村小院错落有致,处处透着宁静祥和的乡村气息。这是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大力发展农家游的结果。村支书罗万华介绍,眼石村的农家院已发展到118户,年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

在兴隆,像眼石村这样搞乡村旅游的还有不少。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县内的山水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的特色,通过美化提升乡村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着很多外地人到高山林海畅游、体验“天然氧吧”,到乡村体验民俗风情、感受“世外桃源”……

随着乡村旅游的普及,高端文化旅游正在突破。目前,兴隆已经编制完成涵盖11个乡镇、占地1683平方公里的《兴隆县重点片区旅游发展规划》,实现了雾灵山—兴隆溶洞—六里坪森林公园等景区联票经营,2014年接待游客16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13.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