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省木里县俄亚小学校长王偏初:
纳西古寨的“掌灯人”
本报记者 吴佳佳
图为王偏初正在给学生发放学习用品。 (资料图片)

从成都出发坐一整夜火车,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再在长途大巴上颠簸一整天,抵达木里藏族自治县城;第三天换乘越野车继续西进,翻越两座海拔4000米的山梁,途经十几个乡镇,便能在夜幕中赶到俄亚乡。

这是一个距成都1100多公里、距当地县城300公里的纳西族聚居乡。乡里“最高学府”——俄亚小学坐落在被誉为“纳西族原生态文化最后留存地”的大村古寨旁边。高高飘扬的国旗、清脆琅琅的读书声、生龙活虎的孩子……山脚下的学校给古老的村寨抹上一道亮丽的色彩。这个学校的“掌灯人”,就是俄亚小学校长王偏初。

十九年行走12万公里

位于木里县西南角的俄亚乡,在中国地图上已缩小至四川、云南两省交界的细线里。这是一个真正“鸡鸣两省”的地方,南部、东部与云南的丽江、宁蒗隔金沙江相望,西部、北部与云南香格里拉、四川稻城相接。全乡被重重高山和条条大河环绕,道路崎岖,交通闭塞,直到去年才勉强修通了一条路。此前,俄亚乡民与县城的连接,就靠一条祖祖辈辈在悬崖峭壁、深涧谷底间开凿出的“通天”步道。要到县城,王偏初说,顺利的话,四五天能到;如果遇上堵车,可能七八天都到不了县城,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

出去一趟不易。每次返校,王偏初都会给学校带回各种教学用品。有一年开学,他领着两名新来的特岗教师返校。马队驮着书本、课桌走前面,他和两个小伙子扛着棉被衣物走后面。突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荒野中无处躲藏,三人只好钻到马肚子底下避雨。等他们三步一滑走到学校时,全身上下无一处不沾满雨水、泥浆。

除了沿途的艰辛,还要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一次,王偏初赶着马队回学校,翻越4000多米的雪山时,半山腰的雪块突然塌陷,一匹马脚下打滑滚落悬崖,王偏初吓得掉头就跑,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好久才缓过神。尽管每次都像“死过一回”,过不了多久,王偏初便又要踏上征途,似乎忘记上一次的疼痛和凶险。“没办法,学校要发展,需要不断从外面运来各种器械、物品。如果因为这个不出门,那学校就办不下去了。”王偏初在这样的环境中足足坚持了19年,这19年中,他所走的路程有12万多公里,可以绕赤道3圈之多。

潜心教育让孩子走出去

自然环境的恶劣,让俄亚小学的办学成本非常高。学校购买一台电视机,光花在路上的运费就足以购买两台电视机了。尽管这样,王偏初还是克服各种困难,靠人背马驮,把学校课桌椅凳全部更新了一遍。王偏初为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坚持每周组织一次班团活动,每月一次大队活动,他先从少先队员行队礼开始着手,手把手地示范;组建国旗校队,每个班轮流选拔护旗手。以前,俄亚小学每年的“六一”儿童节过得非常简单,王偏初组织孩子们办“六一文艺晚会”,家长们赶一天的山路到校观看孩子们的节目后赞叹:“这是我们看的第一场文艺晚会。”

由于民族习俗的影响,俄亚乡小学没有围墙,附近村民、牛羊马等牲畜可在校园自由出入,操场上经常散落着牲畜的粪便。这不仅影响学校的卫生环境,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2008年,王偏初被任命为俄亚小学校长,经多方争取,终于筹集到资金,为学校建起了围墙。刚开始,乡亲们不高兴,抱怨学校故意“排斥”他们,害他们绕路,但看到校园环境整洁很多后,慢慢理解了。

如今,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怀下,俄亚小学面貌一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操场、教室干净整洁,见不到一点儿纸屑;窗台、围墙上花草吐翠,绿意融融;就餐时,孩子们分班依次排队,秩序井然;办公室内,各种档案摆放整齐,墙上规章制度详尽清晰。师生们养成了良好习惯。经全校师生长期努力,学生人数增长了近一倍,最多时达到800多人。另一个好消息更让人心振奋:狭窄破旧的俄亚小学校舍,将进行改扩建。他一直操心的办学条件、设施设备、教师生活都将得到极大改善。

这几年,俄亚小学分来了许多年轻的特岗教师,每次王偏初都到县城把他们接回学校。他们几乎从未走过这么艰险的山路,有的教师走到半路就号啕大哭。王偏初每次都找他们谈心,鼓励他们留下来。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信念得到延续。王偏初曾经教过的学生杜基扎西,后来考上四川师范大学,现在又回到俄亚小学教书;另一名资助过的学生瓜祖,通过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到了一门技术,现在也回到家乡工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