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88.8%的中国家庭都有家长陪小孩子读书的习惯,可见国人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读书。经过了全民阅读活动10年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崇尚阅读的热潮在全社会逐渐升温。浓浓书香在推动国民素质增长、国家文化繁荣的同时,也滋养了相关产业发展。
阅读产业蓬勃发展
在“2014全球出版业50强排行榜”中,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以1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14位,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也荣登榜单。
与过去几年的入围情况相比,我国企业的位次不断提升。对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表示,“这个排名反映出中国出版业在全球的上升趋势,也折射出改革给中国出版业带来的勃勃生机。”
据统计,2013年,中国图书总印数为83.1亿册(张),同比增长4.9%;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70.8亿元,同比增长6.5%;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实现出版物总销售额2346.2亿元,同比增长8.6%。
可以说,图书出版发行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着阅读行为的支撑。为了实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目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力推丰富优秀出版产品的供给,并不断完善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优秀读物推荐机制,先后开展了“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和百种优秀电子音像出版物”、“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优秀少儿报刊”、“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等活动。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了“2014中国好书”,引发了全民阅读的又一高潮。据统计,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传统媒介中,纸质图书阅读时长增势较为明显: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8.76分钟,同比增长了近40%。
事实上,全民阅读的氛围日益浓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阅读量还是相形见绌。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这个数字甚至不到一些国家的一成。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战略部署,《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
移动阅读成新金矿
随着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低头一族”数量越来越多,“低头看手机”几乎成为每个人的经常性行为。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公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33.82分钟,增长迅速,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与电脑基本持平。
打开某品牌的手机阅读软件,记者看到,不少网络文学的阅读量都达到了数千万人次。对于那些连载形式的作品,更是有无数铁杆粉丝“坐等更新”。业内曾有“1000个读者养一个作者”的说法,而借助移动阅读的渠道推广,不少畅销网络文学写手的拥趸数量远超了这个数字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万倍。
“在手机阅读软件里,有‘打赏’功能,读者对自己喜爱的作者可以进行真金实银的奖励。曾经有一个读者一次性就给他推崇的作者打赏了100万元人民币。”阅文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
移动阅读的火爆由此可见一斑。而当下,读者对花钱进行数字阅读,也从不可思议变为了欣然接受。以整合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成立的全新的阅文集团为例,其拥有中文数字阅读最强大的原创品牌矩阵,无论在内容储备、用户量级还是IP拓展成果等方面,都占据着优势,其拥有近1000万部作品、400万创作者队伍,已成为中国网络文学、数字出版史上迄今最强的运营主体之一。
数字平台有望成为“全民阅读”最先实现的地方,阅文集团CEO吴文辉说道,目前“不让作家继续清贫,不让读者无书可看”的网络文学梦想已经实现,通过全阅读生态战略,集团将继续向全民阅读的目标而努力。据悉,该集团目前拥有近亿名访问用户,年收入近20亿元。
品牌活动拉动消费
“坐地铁的时间=阅读的时间”,许多武汉市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世界首创的武汉“书香地铁”工程自2012年开展至今,其自助图书馆累计借出了近20万本书。“一上地铁就看书”成为部分武汉市民的“条件反射”,他们的阅读消费习惯也逐渐形成。在目前纸质报刊发行量不断下降的形势下,《武汉地铁报》的发行量已稳定在了20万份,《大武汉》地铁刊每期发行达到5万份。
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开展10年来,日渐丰富。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400多个城市常设了“北京阅读季”、“书香上海”、“书香荆楚”、“书香岭南”、“三湘读书月”等读书节、读书月活动,每年吸引7亿多名读者参与读书活动,有力拉动了阅读消费的增长。
2013年海南省举办的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出版物订货达11亿元,主分会场零售累计近0.4亿元。2014年上海书展销售超过0.8亿元,参加的读者达到破纪录的40万人次。
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应用也如火如荼。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共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20多亿元,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进社区,已经覆盖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