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4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疆油田里的“星”巴克
本报记者 马呈忠
肉孜麦麦提·巴克正在巡井。 马呈忠摄
更多中国故事
系列报道请扫二维码

4月17日,记者驱车前往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雨后的戈壁上,一座座“磕头机”正在辛勤劳作,路旁的红柳已长出新绿。在这里,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区采油六班班长肉孜麦麦提·巴克和他的21名班组成员管理着148口油气井。

“我最佩服肉孜麦麦提·巴克的,是他那股做事不放弃的韧劲。”刚从外面巡井回来的副班长杜红树说。

从汉语“哑巴”到普通话宣传员

1991年7月,新疆和田县巴格其乡卡斯皮村15岁的肉孜麦麦提·巴克,考上克拉玛依石油技工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成为一名采油工。没想到,汉语成了他工作中的拦路石。

“我从小在南疆长大,技校上的也是维语班。刚到单位,其他人说汉语,我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了问题。”肉孜麦麦提·巴克这样回忆说。

“没事儿,只要勤学苦练,你一定行!”师傅景佩江的鼓励让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汉语学好。

肉孜麦麦提·巴克利用一切机会向工友们学习汉语。师傅景佩江送的《新华字典》和《基础汉语》,他翻了一遍又一遍。景师傅为纠正他的汉语发音,还特意买个小收音机,让他听广播练发音。班组学习时,也让肉孜买买提·巴克给大家读报纸、念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他拿到了汉语水平八级证书,还被克拉玛依第三中学特聘为“普通话宣传员”,成为克拉玛依市唯一的维吾尔族汉语宣传员。

不断充电,成为技能专家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青草只有不断生长,才能成就牧场的肥沃。青年人只有不断充电,才能为油田贡献能量。”肉孜麦麦提·巴克经常给工友们讲的话,也是他自身学习成长的真实写照。

熟练掌握汉语后,肉孜麦麦提·巴克更加努力提高技能水平,先后参加了单位组织的20多次技术培训,用11年时间拿到了两个大专和一个本科文凭,33岁时成为中石油集团唯一的维吾尔族技能专家。

熟练掌握采油技术的他,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技术革新上。以他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利用公司提供的资金攻坚克难,解决了“抽油井盘根渗漏和刹车不灵”等难题。这期间,他带领员工积极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获得《抽油机曲柄叉头膨胀器的研究》、《加强生产管理,降低输油泵故障率》等多项成果,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油田公司多种奖项;他领导的质量管理小组被评为“自治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

走进采油六班,一行醒目的红色大字映入眼帘: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不管哪个民族的员工,只有像红柳一样扎根油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做到相互信任、抱团成长,更好地完成采油任务。”肉孜麦麦提·巴克说。

为帮助更多少数民族员工学好汉语、掌握技术,他编写了《少数民族员工采油实际操作拼音教材》、《少数民族员工专业汉语学习手册》和《高级工鉴定前培训资料》,作为新疆油田公司少数民族员工培训教材使用。

在他担任油田技工培训兼职教师以来:培训员工超过1万人次,其中75%是汉族员工;帮助100多名初级工顺利考核晋级为中级工,50多名中级工晋升为高级工;他带的徒弟在油田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2人获一等奖。

2006年,肉孜麦麦提·巴克出资4万多元创办了“准噶尔之子”(现更名为红柳石油网)网站,上传他自己积累的技术资料,供石油人进行技术和信息交流。

在肉孜麦麦提·巴克的带领下,采油六班先后获得中国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十优单位”、中国石油“千队示范工程”、“铁人先锋号”等30多项荣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