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江海洋学院助力东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用科技智慧点亮蓝色经济
本报记者 黄 平 郁进东 通讯员 陈位权

浙江省舟山市要全力推进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日前,从“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大会”上传出的消息让浙江海洋学院的师生们为之倍感振奋。“多年的积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浙江海洋学院科研处处长谢永和说。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港航强省”战略构想,浙江海洋学院提前谋划布局,5年多来,一直致力于研发具有长三角水运体系特点的江海通达新船型,走在省内江海联运船型研究的前沿。浙江海洋学院与乌克兰马卡洛夫船舶制造大学合作,联合成立江海通达新船型研发中心。同时,还联合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江海联运高效系列船舶联合开发与示范”,研发了江海联运散货船和集装箱船等多种船型。

眼下,浙江海洋学院正在抓紧对一系列“江海联运”问题的研究。中国·舟山“江海联运”高端学术研讨会也在紧张筹备中。“浙江海洋学院将全面对接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培养一大批相关高级技术人才。”浙江海洋学院相关负责人透露。

助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只是浙江海洋学院服务国家战略、全省海洋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服务国家战略是占领“制高点”,那么浙江海洋学院科研团队为了“东海有鱼”的努力,则让学校科研更加“接地气”。不久前,由浙江海洋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面对渔业资源衰退严重、环境“荒漠化”突出、渔业权益纠纷日益增多等问题,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吴常文率领科研团队,致力于寻找到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渔业资源养护方式和一套科学的渔业资源管理办法,以实现东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乌贼生殖调控和苗种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这一课题,让原本几乎绝迹的乌贼回归餐桌。现在,乌贼年产量已达3万吨左右。浙江海洋学院的“一年两茬曼氏无针乌贼工厂化养殖方法”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相关技术推广至河北等10余个省区市,使我国曼氏无针乌贼自然资源的全面恢复成为可能。

渔民的生产生活更是因此直接受益。浙江海洋学院突破泥鳅育苗关键技术,将泥鳅幼苗的标粗成活率从目前的平均10%左右提高到50%,为我国泥鳅养殖带来一次新的产业革命,也为渔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

2008年以来,浙江海洋学院的水产加工科研团队不定期走访舟山以及温州和台州水产加工企业,总调研和咨询数达到1000余人次,总行程超过7万公里,解决企业技术问题500余项,参加培训技术人员3000余人。

“我们改写了渔民不能在船上收看电视节目的历史。”浙江海洋学院潘洪军教授自豪地说。浙江有20万左右渔民长年在海上作业,以往他们无法收听收看广电节目和重要的气象实时信息,海上生活除了寂寞还是寂寞。目前,这种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观。由浙江海洋学院和舟山海视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生产的船载电视装备,作为浙江省广电进渔船工程被列入“十二五”浙江省广电规划。浙江全省包括宁波在内,共有2万渔民的渔船安装了这项卫星电视设备。

浙江海洋学院的科研资源还成为了企业的“研发中心”。在水产品加工方面,学校帮助地方建立了50余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30余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研发科技新产品120余个、研发新技术60余项、制订企业标准和技术规范90余项,产值近30亿元。

浙江海洋学院与浙江大洋世家有限公司一道解决了低值金枪鱼高值化加工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低值金枪鱼高值化加工基地;同时,还与浙江海力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道解决了鱼皮胶原蛋白的有限水解小肽化、水解产物的脱腥脱色等关键问题,推动产品进入了医用食品市场。

“建校以来,学校扎根海岛、紧密结合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办学定位始终没变。”吴常文说。近年来,随着学校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浙江海洋学院正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海洋科技引才引智载体,以及海洋经济、管理和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全面服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