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柴集团:新起点上谋转型
本报记者 张 伟 张 双 王金虎

2014年,潍柴集团实现营收107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从2004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到连续两年稳居千亿元之上,潍柴已从单一的内燃机制造企业,蜕变为拥有多元板块、整合全球资源的跨国企业集团。

记者日前到潍柴集团采访时,发现这家千亿元级企业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在千亿元新起点上转型升级。山东重工集团、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对记者说,潍柴过去十几年快速发展得益于转型升级,未来的成功也必须依靠更高水平的转型升级。他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已经来临。潍柴要成就百年企业梦想,必须寻找新的内生增长动力。”

创新不是口号,必须融入企业的文化基因

发动机是潍柴得以“发家”的板块。2014年,该板块实现营收427亿元,同比增长7.3%,占集团近半壁江山。实际上,受困于基建减速、工程机械行业增长乏力等原因,国内发动机行业近两年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潍柴发动机业务之所以能逆势增长,与其持续注重创新、提前布局密不可分。

位于潍坊市滨海新区的潍柴重机大机工厂,主要生产大型渔船、货轮、海监船等船用中速柴油机。由于还有近百台机器要交付,厂长李玉森和工人们已持续数月忙碌在生产一线。他告诉记者,这些数吨重的“大块头”,市场需求大,利润丰厚,由于对技术精度和产品可靠性要求高,国际上能生产的企业屈指可数。2008年,当国内多数发动机企业忙于扩张传统产能时,潍柴就瞄准了这个高端市场,如今已成为国内唯一拥有船舶动力全系列化中速机产品的企业,在传统发动机业务之外开拓出新的蓝海。

“单纯依靠规模与成本竞争的时代已经终结,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在潍柴集团,研发带来效益、创新锻造竞争力的认识已深入人心。

在潍柴动力一号工厂,厂长春晖将集团“精益生产、智能制造”的要求,转化为“设备流程改造”的具体实践,工人将机器人应用于发动机连杆螺栓拧紧、将人工吊装曲轴改为机器人自动装配。在二号工厂,副厂长王同泰每周组织“现场改善岗位明星”评比,员工每周都要拿出一项技术改进。在产品试验中心,“85后”清华大学博士陈文淼由于工作杰出,已被提拔为研究院院长助理……目前,潍柴拥有发动机、工程机械、商用车、变速箱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全球领先的发动机产品试验中心,研发实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勇向记者举例说明潍柴致力创新的决心:“当许多同行对发动机噪音还熟视无睹时,潍柴已着手控制噪音;当其他企业开始降噪时,我们设法让噪音变得像赛车那样‘悦耳’。”他说,正是创新让企业能够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市场先机。

转型不是“转业”,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也是在10年前,潍柴实现百亿元销售规模后开始思考:仅凭单一的发动机业务,企业能走多远?要实现百年企业目标,该怎样拓展版图?潍柴人上下求索,走出一条多元扩张的转型升级路径。

纵观国际同行业发展历程,发动机企业走“行业垂直整合”道路成为趋势。潍柴做出判断:仅靠发动机业务,企业抗风险能力太弱,必须多元扩张,转型升级。

但多元化不是盲目扩张,更不是哪里有钱就把手伸向哪里。谭旭光说,过去10年,中国经济大规模增长,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利润丰厚,在这些诱惑面前,潍柴不为所动。“潍柴转型不偏离实业,我们转型不‘转业’”。他们立足实业谋转型、围绕主业搞升级,实现了发动机相关业务的多元增长。

根据“后向一体化”整合策略,潍柴围绕发动机服务的主要市场,确立了以整车整机为龙头、以动力系统为核心的战略框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率先进行了一系列资本并购活动,实现了动力系统、商用车、工程机械、豪华游艇、金融与服务5大业务协同发展。

在潍柴集团展示大厅,摆放着一艘约5米长的小型豪华游艇。这艘价格约400多万元的游艇,是潍柴集团2012年收购的意大利法拉帝游艇公司制造。这个当初颇受外界质疑的收购项目,近年来逐步实现融合,开始为集团作出贡献。转型升级过程中,类似的并购为打造创新型、多元化、国际化、开放化的潍柴集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市场,潍柴2005年成功重组湘火炬,拥有了由陕西重汽、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株洲齿轮等40多家优质企业组成的子公司群。在国际市场,2009年以来潍柴完成了海外并购“三部曲”,除并购法拉帝公司,潍柴还对世界领先叉车企业凯傲集团进行重组,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收购其旗下林德液压70%的股份。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更是以“抄底价”收购了法国柴油发动机公司博杜安公司。

从独立的发动机企业,到纵向一体化,再到相关多元化,潍柴目前已拥有变速箱、车桥、液压件等核心资源,打通了商用车、工程机械、游艇等多条黄金产业链。如今,潍柴发动机对内可支持整车、整机发展,对外可向多元化市场配套,企业实现了用两条腿走路,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困境不是绝境,企业发展要谋大势、增信心、练内功

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当前,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竞争加剧,让潍柴明显感受到压力。同时,潍柴也深知自身短板。谭旭光认为,这就要求潍柴既要充分做好中长期应对困难的准备,更要坚定信心,加快内部改革创新,化危为机。

他坚信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大势不会改变,传统的增长引擎依然强劲,新的发展动力也伴随着经济转型逐渐凸显。我国基础设施供给依然短缺,基建投资存在较大潜力;城镇化率依然较低,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将释放巨大需求。由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与亚非欧的经贸合作。

“我们赖以生存的事业仍处于景气区间,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在集团内,潍柴管理层利用各种契机表达上述观点。无论是加快开拓发动机“后市场”蕴藏的庞大商机,还是瞄准节能环保、深耕再制造领域;无论是聚焦智能制造,还是全面对接移动互联网时代,潍柴已主动出击,开始了新一轮改革创新。其目标,就是从一般技术向核心技术转型、从制造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投资消费双驱动转型、从国内发展向全球整合转型、从产品经营向品牌运营转型。

“行百里者半九十。潍柴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半山腰,一定要心无杂念、努力攀登。”谭旭光说,从新的起点再出发,潍柴一定会成为国际市场更加响亮的中国品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