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为长江经济带注入新活力
本报记者 顾 阳

近日出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16日举办新闻发布会,就《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城市群发展应避免同质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于合军表示,武汉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之间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其中也包括同质化的问题,因此在规划时有针对性地对错位发展、利益关系协调等进行了统筹安排,目的就是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总体。

在城市格局上,《规划》充分考虑了地理空间的容纳能力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着眼于人口的适度集聚与有序转移,兼顾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突出和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引领和带动城市群协调互动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科学培育和合理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

“也就是说,我们对城市群中各个城市不同的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定位准了,就便于各个城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于合军说。

“避免同质化发展,还体现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上。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叠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分工布局的。”于合军举例道,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专门规划了一个共同的“绿心”,这就是跨区域规划所体现的一种优势。

于合军表示,要辩证看待区域产业同质化的问题,一定区域内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有利于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但须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和内部相互蚕食的格局。

以对外开放推动区域发展

“要通过城市群的建设发展,让城市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的对外开放合力,对内更具合力,对外更具吸引力,走出去更具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施子海表示,目前国家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对外开放机遇。

在于合军看来,首先要共建好城市群的开放通道和平台,比如构建多层次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加强沿江口岸监管、服务及联络协调机制,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等。同时,城市群内部要联手打造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商务信息的互通共享,共同做大做强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一些区域性的会展平台。

在完善国内区域合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于合军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往东是“长三角”,往南是“珠三角”,往北是中原城市群,往西是成渝城市群,非常适合与国内各个区域相互联动,有利于深化各个区域之间的开放合作。

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探路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内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既有像武汉、长沙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面临着人口拥挤、交通堵塞、负载沉重的城市病,也有发展比较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

“尽管长江中游城市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有55%左右,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2%多一点。在这个区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还承担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探路的责任。”施子海认为,推进该区域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其核心还是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

按照《规划》,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构建起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强化发展轴线功能,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据悉,城市群确立了“两横三纵”为重点的发展轴线,“两横”即长江经济带、沪昆铁路沿线,“三纵”为京广、京九、二广发展通道,通过轴线将各城市发展串联起来。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解决好‘三个1亿人’的城镇化问题,城市群发展集中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对于一些中间地带、边缘区域的城市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于合军说。

据悉,我国较为成熟的城市群仍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3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还处于培育成长的关键时期。

“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喻成一条长龙的话,那么长江中游城市群就是中间这一段龙腰。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有利于打通长江经济带‘中梗阻’。”于合军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担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重大责任,将对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促进内陆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