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让热门景区又经历了一轮旅游高峰的考验。4月1日开始施行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在这一轮的高峰中是否发挥了作用?景区在提高游览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等方面作了哪些努力?如果景区出现“超员”现象,包括景区、政府在内的相关各方又该如何“接招”?《经济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4月5日上午,北京故宫景区售票窗口,一条长长的队伍足有上百人。队伍中,来自河南的旅游者张涛说:“人多也得挤啊,不进去看看就白来一趟了。”
“其实根本不用这么费事的,故宫已经开通了网上预约服务,只要提前预约,就可以从那边直接拿身份证检票入园了。”顺着这位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优先通道处没有一个排队的游客。
早在1月27日,故宫博物院就对外发布,今年故宫将推出分流限流新举措,包括每天限定接待游客8万人次、网上预售半价门票、禁止导游使用扩音设备等。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上海踩踏事故对我们的警示很大,促使我们下定决心,游客到达8万人后就停止售票。”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透露,清明节期间,天坛、颐和园、玉渊潭、北京植物园4家市属公园的最大承载量为10万人,当入园人数达到最大承载量的80%时,公园会采取减缓售票速度、增加现场疏导人员、开辟单行线路、临时封闭热点景区或疏导游客“只出不进”的方式,限制客流量,保证游客的园内安全。
与北京类似,清明节前,热门旅游地三亚市也做好了游客达到承载量时的疏导预案。其中,南山、蜈支洲岛等景区在市区开设了“旅游5S店”;天涯海角景区专门开通了散客通道,网上购票扫描手机二维码即可进入。同时,通过扩建停车场、合理设置景区内的游客路线和各个功能区等方法,尽力提高景区的承载量。
泰山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慧介绍说,泰山在应对客流高峰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成熟的应急预案。比如开启9条分流盘道、增加售票窗口、增加旅游大巴、延长索道运营时间、取消前山索道团队“十免一”政策等,以控制客流。
对于《导则》的实施,有游客表示:“早就该管管了。”而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认为,在特定的时间里,一些景区流量过大,存在安全隐患,建立景区流量控制机制可以规避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景区最大承载量的作用不容小觑,但也有一些游客心存疑问:好不容易到了景点,景区说要限流,拿出的数据能有多少说服力?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凌云认为,目前,景区客流量都是景区自己在核定,较为理想的方法是引入第三方参与。但多数游客表示,他们更愿意相信政府发布的景区流量监测数据。
可见,推进景区流量监测常态化,便于适时查询游客流量已成为“智慧旅游”建设的必修课。《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一些在线旅游企业目前正在跃跃欲试,有的正联合景区推出景区客流控制方案。“景区最大承载量对管理者来讲,是一个安全监管的重要参数;对游客来说,则是一个能否进入景区的临界值。”旅游专家高舜礼说,因此,控制游客流量和应对景区超员的责任,不应该由景区单独承担,也不应由第三方独立监测或由政府部门独自监测,而必须由多方合作。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教授王衍用则认为,《导则》若想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形成一套机制,“没有强硬的手段,没有监督,执行到位是比较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