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古城,是新老之争的战场。盼望这座我生活的城市,老派与新潮能够齐头并进,良性竞争
相信很多怀着对六朝古都期待的人来到南京后,会对满城的建筑工地失望透顶。不过,南京城的开发虽多,但好处在于开发重点大多避开老城区。南京城的高架桥也都建在中心城区以外,据说这是为了给闻名遐迩的法国梧桐让道。我承认听到这种说法时感动了一下。诚然,南京城拆了很多城门---中央门、草场门、雨花门、光华门、汉中门、清凉门,等等等等,现在只存在于公路标识和公交站牌之中。城镇化发展和保护古迹永远是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相比北京城,南京人还是幸运的。
行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房产、地产和商圈的广告。一个热衷于研究房地产的朋友告诉我,本市的房地产市场依然具有非常高的潜力。他认为秦淮河西地区,尚有大片建筑工地,有商圈,有住宅,有所谓南京陆家嘴等。我个人觉得,河西的崛起对南京的发展其实是有好处的,毕竟这个城市目前依然是单中心城市。南京人曾经以拥有“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商圈为傲,事实证明一个拥有五六家一线大型购物中心的第一商圈带来的是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和交通拥挤。有人曾把“单中心城市”的错误规划矛头直指北京,依我看,南京倒更是名符其实。
除了河西,南京的城市开发还得说说城南。首先是下关区,这里曾经是南京最为繁华的地段:孙中山南下进港是在下关,《南京条约》后对外开放的下关大马路是在下关,应运而生的银行、邮政、招商机构是在下关,汪精卫在南京的办公地址是在下关,小学课本中耳熟能详的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跨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是在下关,著名的燕子矶和阅江楼也在下关……我来南京之初,也曾听说市府要振兴下关,想将其打造成为晚清民国历史文化旅游名点,甚至还喊出“新外滩”的口号。可事实是,下关区的大部分地区目前是外来人口聚居地。
六朝古都的历史在下关已经真正走进历史,另一个充满历史意味的地方——老城南也将面临集体搬迁的命运。许多媒体文人上书呼吁,但正如北京老胡同原住民的亲身诉说一般,老城南的居住环境也只能用“看上去很美”来形容。中华门—安德门一带已经成为南京城里居住环境最差的地段之一,却因为机场大巴乘车点和旅游景区就在附近的缘故,成了许多外来游客对南京的第一印象。
除了几处尚存的古迹,老城南地区现在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恐怕是熙南里街区的瓦库茶馆、芬尼根英式酒吧,以及在桃叶渡闻名遐迩的文艺青年聚居地青果等。这些地方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托历史传承的地段、环境或是建筑,打出商业牌招徕路人。这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揽客的通行方式。另一处令文艺青年们趋之若鹜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先锋书店,它位于南大、南师大文化集群附近,已经成为南京城的文化地标。与这些现代化文艺相对的,是南京大学周围青岛路和汉口西路上一排排的旧书店,让这个地方老派依旧。再往北走,就是风景如画的南师大,袁枚的随园旧址正是坐落于此。从南大往东,则是国立中央大学的另一脉---东南大学。南大和东大,中央大学传统与现代,两者的历史恩怨和现实纠葛,足以让对两校感兴趣的人们一饱耳福,真是几多欢喜几多愁。
新老之争的战场,正在逐步从城镇化建设转移到精神层面。南京的几所老牌剧院,我只去过两三家:年初陈道明何冰《喜剧的忧伤》登陆文化艺术中心连演六场——若是换做一个大一点的剧院,或许他俩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去年年末江苏新年音乐会登陆人民大会堂,在一片吵闹声中开始和结束——若是有一个专业的音乐厅,或许观众的素质和现场的音效都会好很多;现在红遍全国的话剧《蒋公的面子》开始只是在南大小礼堂里演出,名气一大,开始在南京市内辗转多地——若是能有一个有代表性的现代化剧场,也许就不必奔波。期待在河西地区即将拔地而起的江苏大剧院,能够终结单一的小剧场时代,让南京城这个文化古都,能够同时承载各种不同类别的文艺演出。
位于大剧院隔壁的奥体中心,也已经取代了老甲B江苏加佳的五台山体育中心,成为江苏舜天的主场。就连两地举办的演唱会也能看出端倪---选择奥体开唱的,是中国好声音、林宥嘉、萧敬腾;选择守在五台山的,是捍卫摇滚不死的崔健、台湾伍佰还有另一位老资历歌手陶喆。新文化地标先锋书店相对于南大附近的旧书店是新新人类,可面对即将入驻的小清新诚品书店,他们则是老派人了。这两者未来的新老之争,也将会是一大看点。不知是否先锋书店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努力摆脱纯文艺的帽子,增强了店里社科、历史、思想类书籍的比重,也将沈志华这样的学者请入开讲。也许在未来,南京的书虫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硬派踏实的先锋书店,这对我们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以老带新,是我对南京和江苏其他地区的戏称。以老带新,循序渐进,老兵不死,新人辈出,盼望这座我生活的城市,老派与新潮能够齐头并进,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