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4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仁堂:诚信国药 惊艳世界
本报记者 杨学聪

到过澳大利亚的朋友可能有这样的经历:走出悉尼中央火车站,沿繁华热闹的乔治大街前行,远远就能看见“北京同仁堂悉尼分行”红底黄字的招牌。仔细看,店铺门口高悬“北京同仁堂”金字牌匾,店内药品齐备,总有人在店里寻医问药。

悉尼只是同仁堂药店落脚的城市之一。如今,这家扎根北京346年的中华老字号,正用诚信和创新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在7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商标注册,拥有海内外近2000家零售终端,在海外20个国家和地区为超过3000万患者提供过诊疗服务,让数以亿计的海外人士通过同仁堂认识了中医中药,也通过中医中药认识了同仁堂。

良心锻造的“诚信药”

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制一丸好药,揉入的不止是药材,更是制药者的手艺和良心。同仁堂人用“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良心,可以“质鬼神”、“应病症”的质量,锤打出一丸丸实打实的“诚信药”。

同仁堂的创立者认为“古方无不效之理”。“药不应症”,是因为“修合未工,品味不正”。为了保证制药质量,他们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写入“堂训”,刻上楹联,时时警醒。

1956年,19岁的芦广荣来到同仁堂,拜师学习药材鉴别。“凭感官鉴药是同仁堂‘老药工’的绝活。这里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人品。”如今,78岁的芦广荣已是著名的药材专家。麝香、牛黄、羚羊、犀角……这些价格昂贵的细料,经她眼看、手摸、鼻闻、口尝,即可断真假优劣。现在,人工检验仍是同仁堂进药的第一关。

“中药材的好坏,不能单看理化指标。”芦广荣说,麝香价格昂贵,其中的麝香酮是天然的还是添加的,化验不出来。但“掺杂使假骗得了机器,骗不了咱。”在同仁堂,通过“感官鉴别”的药材,才能送去实验室过理化检验关。

自古以来,同仁堂选药就讲究“地道、上等、纯洁”,即产地地道,质色兼优,拣选纯净。在其秘不示人的制药“配本”里,每味药都标注着产地、炮制方法、工艺要点。“只有药材好了,加工到位,才能制出好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霭英给记者一一讲解:

所谓“地道”,就是用传统原产地的药材,在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最多时采收,“采其地,用其时”。在同仁堂,人参用吉林的,山药用河南的,枸杞用宁夏的。连做大蜜丸的蜂蜜,也必须是河北兴隆的枣花蜜。

“上等”是指药材若分等级,一定用最高级别的。“不怕价高,但求货好”,求真勿滥。

“纯洁”是要将药材清洗干净,连个头儿不及小米的菟丝子都不例外。清洁之后还要“过手”,“用花的把柄去掉,用茎的把根去掉,用根的把苗去掉”,去除非药用部分后,与药效相悖的部分也要剔除。比如安神益智的远志,内有细芯会让人烦躁。处理时要用碾子碾出,再一一挑拣。这样处理过的药能保证药效。

有了这样的一丝不苟,同仁堂才当得起“选料上乘”这句褒奖。

“同仁堂为什么站得住脚?就是把住了质量关。”在同仁堂集团董事长梅群眼中,做中药人命关天,做的是良心。同仁堂的成功就在于讲究“诚信为本、药德为魂,‘以义取利,义利共生’,让消费者进了同仁堂的店放心,吃了同仁堂的药放心。”

与时俱进的“创新药”

从一家药室发展成一家庞大的跨国制药企业,同仁堂历经346年风雨而不倒,不仅因其有古方、秘方奠定的扎实根基,更得益于其与时俱进、“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持续创新。

想当年,传统中药只有“丸散膏丹”。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同仁堂的药品也在“应变”中不断丰富。大药丸子改成了片剂、水丸、口服液和浓缩滴丸等新剂型。传统的乌鸡白凤丸改成口服液和胶囊,还创新推出速效心痛宁滴丸、冠心苏合滴丸、愈风宁心滴丸、速效心痛宁气雾剂等,大大方便了患者用药。

主治风湿的虎骨酒是同仁堂的名药。中国加入保护野生动物国际公约后,虎骨不能用了。科研人员辗转发现,青海有一种被称为“塞隆”的高原鼢鼠,骨骼不仅对关节炎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还能镇痛并促进愈合,效用与虎骨相当。几年后,塞隆风湿酒上市。高原鼢鼠啃食草根破坏生态,本是高原一害。新药研制成功,农牧民靠捕鼠致富,鼠害因此减轻。此后,药酒又升级成胶囊,还增加了治疗骨质疏松等适应症。

随着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社会转型的加快,人类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几十年前常见的营养不良成了稀罕物,“三高”、抑郁症成了“新贵”。

中成药能治抑郁症吗?能!科研人员从“四大南药”之一的巴戟天中提取出了抗焦虑的巴戟天寡糖,制成纯中药制剂巴戟天寡糖胶囊,用于治疗焦虑症、失眠症、强迫症、恐惧症、暴食或厌食等病症。第三方机构采用国际通用方法,把它与鼎鼎大名的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对照,结论是:其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疗效和盐酸氟西汀片相当,且不良反应轻微。

“2008年到2014年,同仁堂获批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的中药新药五类、六类产品4个。”北京同仁堂研究院院长解素花告诉记者,除巴戟天寡糖胶囊外,还有参丹活血胶囊、贞芪益肾颗粒、止渴养阴胶囊,涵盖冠心病、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疑难病症。

同仁堂的创新,还体现在制药工艺的现代化上:通过引入颗粒状食品灭菌技术,运用瞬间高温灭菌技术基本解决中药原粉灭菌这一难题;制中药离不开提取浓缩,需要耗气耗电耗能,而采用新的节能提取技术,可节能85%;传统大蜜丸的生产费工费时,自动化蘸蜡设备一投用,蘸蜡、扣壳、包玻璃纸等工序实现自动化,保证了质量,扩大了产能……

而运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药材DNA鉴别,运用指纹图谱技术建立产品的质量标准,使同仁堂逐步建立起高于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体系,构筑起保证产品质量、保护企业品牌的坚实“防线”。

走向世界的“中国药”

1993年4月,同仁堂第一家海外企业——北京同仁堂香港分店开张。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一早到店,先看病、再按摩、又买了饮片和成药,还久久不愿离开。原来,老人早就吃过同仁堂的药,他来不仅是为了看病,更是想坐坐同仁堂的店,看看同仁堂的人。

早在清初供奉御药时,同仁堂的药就远销到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在香港开店前,同仁堂药品在当地已行销50年。虽然药销得远,但为防止有人假冒分号、仿冒造假药,同仁堂一直不设分号,制药也不出京。

但改革开放后,这家老店的国际化步伐却迈得比谁都快。同仁堂不仅制定了海外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更下决心,不仅要做销售中心、研发和生产中心,还要成为文化传播中心。“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是借道香港打开世界之窗;第二步是力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第三步是进军欧美,实现在西方主流市场的突破。

马建平是同仁堂集团外经办主任,提起集团的海外门店如数家珍:“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波兰……我们的门店已经遍及海外20个国家和地区。”而今,意大利、法国、荷兰的公司正在筹备,同仁堂欧洲总部正在选址。

同仁堂的海外扩张一路稳扎稳打。它开在海外的店,几乎都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中药店,且集医、药、食、文化于一体,设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廊,处处体现中医药文化氛围。这里有名医坐堂,不仅为来宾诊病,还讲解中医药常识,介绍中医养生防病理论。其出口经营产品的品种规格已达680多种,商标在海外7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注册;不仅在香港建成首家境外生产研发基地,还在海外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10个零售终端。

目前,同仁堂海外战略的“前两步”初步实现,正处于从“传统华人聚集区”向“西方主流市场”突破的关键期。同仁堂集团副总经理丁永铃告诉记者,目前中医药的正规教育已在一些发达国家“落地生根”,中医养生康复成为重要的康复辅助治疗方式,同仁堂海外发展基础已初步形成,“中医药海外发展正处于重要机遇期。”

而今,同仁堂正在做的,是用疗效说话,通过海外零售终端广泛传播中医独特的健康养生理念和疾病治疗方法,力求在西方主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实现“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有同仁堂”的目标,让同仁堂倾心打造的诚信“中国药”,走遍世界,惠及全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