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贮木场场长 成了监督专员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柴河林业局见闻
本报记者 倪伟龄 通讯员 张文羽
上图为张玉忠工作的柴河林业局一角。 张文羽摄
更多中国故事
系列报道请扫二维码

在位于张广才岭东麓的黑龙江森工柴河林业局,清晨的空气格外爽透。远处的山坡上还有尚未消融的冰雪,经历过寒冬洗礼的青松依然那么苍翠。

早晨5点,柴河林业局贮木场场长张玉忠已经走出家门上班了,这是他最后一次以贮木场场长身份上班,现在贮木场只剩下他一个职工。沿途不时有人和他打着招呼,叫他“张场长”或“张经理”,张玉忠解释说,叫他经理,是因为他还要负责经营柴河九寨风景区的避暑山庄。

过去的柴河林业局是全国闻名的木材生产大户,已累计生产木材2226万立方米。“过去大家比谁砍得多。国家需要木材,我们林业工人就多多生产。”张玉忠说。现在柴河林场很少能找到直径超过50公分的粗大树木,这也让张玉忠深感惋惜。“看似只是砍倒一棵树,但实际上它周围的小树也随之死亡,因为小的生态圈被破坏了。随着砍伐量的逐年下调直至全面停伐,这里的森林资源、生态环境正逐步得到恢复。”张玉忠说。

一方面是森林资源的逐渐萎缩,另一方面是国家逐年下调砍伐指标直至全面停伐,这些过去依木为生的林业工人以后靠什么吃饭,成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柴河林业局艰难地迈出转型第一步,将职工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进行人员分流。贮木场就是这个时候转为经营避暑山庄,张玉忠兼任经理。张玉忠回忆起这个过程不无感慨:转型是痛苦的,身份的转变快,而思想的转变需要过程,但时间上却一分钟也不能多给你。

不善言辞的张玉忠挨家挨户做工作,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过去咱林业工人砍树是服从国家大局,今天停伐转岗也是服从国家需要。咱林业工人在啥位置上都能干好!

道理容易理解,但思想转变却不容易。一次,原来负责检尺工作的张桂娟不慎把一盘菜洒在客人的鞋上,面对客人的指责,张桂娟生气了。要知道检尺员在贮木场是大拿,一根木头的尺寸、体积以及价格全在于检尺员一句话。现在当了服务员,巨大的落差让她难以接受,这一刻她沉积在内心深处的各种委屈一股脑儿爆发了。闻讯而来的张玉忠赶忙向客人道歉,并将客人的皮鞋擦净。一场风波就这样化解了,事后张桂娟有些愧疚,思想开始转变。

随着旅游的逐渐升温,前来消夏避暑的游客多了起来。避暑山庄经过扩建和改造目前可接纳游客400人,2014年实现纯利润100余万元,张桂娟和她的姐妹们一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旅游,她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森工的改革有一条是不变的,就是千方百计提高职工的收入以及做好他们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确保职工转岗不下岗,停伐不减收。”黑龙江森工总局党委书记高金芳说,今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再次为在岗职工增加工资200元,职工人均工资达到2.6万元以上,同时为职工经营性活动提供各种扶持政策。

在柴河林业局,益智玩具厂、威虎山饮品厂、威虎山雪村等一批从事绿色食品加工和旅游的企业崭露头角。连过去没人多看一眼的山核桃,如今都被加工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畅销海内外。靠山起家的柴河人又把眼光放在了这片青山之中,和过去不同的是,这次不卖木头,而是卖风景、卖林下产品。柴河林业局党委书记齐和生说,仅林下经济和旅游产业就为柴河贡献年产值2亿元。

张玉忠带着记者来到了过去贮木场的场址,空旷的场地一眼望不到边。不远处有几台大型机械正在忙着整地。张玉忠说,这片土地已被统一规划利用,用来种植甜叶菊、木耳、大榛子、沙棘果、山核桃等林下经济作物。“听说甜叶菊一公顷纯收入就有两万多元呢。”张玉忠的脸上露出了鲜有的微笑。

在回去的路上,张玉忠说,上级将安排他担任柴河林业局第一任森林资源监督专员,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新岗位。“这可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过去我是砍了30年树,那从现在开始我打算再用30年来种树,还给子孙后代一个绿水青山的新柴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