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博鳌亚洲论坛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携手打造亚洲互联互通新模式
□ 本报记者 徐惠喜
图为博鳌嘉宾就亚洲互联新模式进行辩论。 本报记者 徐惠喜摄

在亚洲互联互通建设当中,中国一直走在前列,给区域一体化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3月29日,一场题为“亚洲互联新模式”的辩论会,吸引了不少博鳌论坛嘉宾的眼球。参加这场讨论的嘉宾既包括印尼前贸易部长冯慧兰、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格鲁夫、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也包括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和高盛亚太区副主席哈继铭。他们就亚洲的金融合作、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展开了思想碰撞。

如何展望亚洲互联互通的未来?

林毅夫认为,这将促进亚洲生产力提高,驱动亚洲经济持续增长。格鲁夫称,亚洲各国间互联互通不断加强将进一步推动亚洲经济繁荣,减少贫困,并带来更多增长。樊纲表示,把主要的工业和交通枢纽互联起来,将大大造福于地区人民。冯慧兰则以印尼的数据为据,称印尼60%的贸易投资和旅游是在区域内发生的,互联互通不光是为了增加向欧美出口,亚洲本身就是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巨大,如果基础设施到位,经济增长将更快。哈继铭说,互联互通后,亚洲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亚洲在全球经济的占比会进一步上升。马丁表示,这是亚洲一体化的新阶段,是亚洲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奏。

要想引领亚洲的新互联互通,需要做哪些工作?

格鲁夫强调,亚太地区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巨大,亚行研究认为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需求高达10万亿美元,为此必须调动各方积极性,各种不同的融资者、投资者、投融资机制都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哈继铭表示,亚洲许多国家还没有高铁,许多城市没有地铁。嘉宾表示,亚投行的开放包容原则是一个多边金融机构治理的好原则。刚开始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些国家需要基建投资。最近则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申请加入,愿意搭上亚投行的列车,分享亚洲的发展机遇,这是大势所趋。

在互联互通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个全球化和效率间的取舍问题。樊纲称,亚洲金融危机前,IMF倡导资本项目完全兑换,危机发生后这种言论就销声匿迹了,这表明国际组织倡导的全球化原则并不完美,更重要的是注重效率。现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机构,开展一些新尝试是好事,找到一些好途径,有利于丰富国际经验,形成新的全球化。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需要区域性机制来补充多边机制。再说,在国际治理体制中,不能由一两个国际组织说了算,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亚投行等新组织。

亚洲互联互通面临自贸区碎片化挑战,如何整合?

2002年以来,亚太区的自贸协定数量增加了4倍,目前已达144个,还有140个仍在谈判当中。这种碎片化自贸协定给各国企业造成很大不便,如何整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亚太自贸区是嘉宾们开出的药方。冯慧兰表示,TPP始于一个叫做黄金准则式的总体协议,包括劳工问题、环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有非常严格的加入标准,而RCEP主要是模块化建设思路,先有东盟,然后再加上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各国以自己舒适的方式加入其中,形成现在的16个成员。可以说,将来的发展目标就是亚太自贸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