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是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除了国家间要善于分享发展机遇、拓展共赢空间等内容外,如何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题中应有之意。3月27日上午,先后召开的两场分论坛便在这样的视角下激辩着、探索着,并最终达成“守护‘舌尖’和‘呼吸’不能单打独斗的共识”。
随着原料供应从本地化为主转向全球化为主,食品安全的风险不断增多,监管难度正在加大。“我们需要相互合作,提升全球食品安全标准,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在“食品安全 国际共治”分论坛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主席阿维洛·奥钦·佩尔内特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她所在的委员会,就是要建立全球食品标准,并确保食品公平贸易。对于中国政府的贡献,她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农产品农药残留物标准方面,中国提供了丰富资源,我期待着更广阔的合作。”
同一分论坛上,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支树平用一系列数字再次证实了中国政府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做出的努力。“进口环节,入境前严格准入,去年对世界上输往中国食品的14000多家企业注册;入境时严格检验检疫监管,去年退用和销毁不合格食品3500多批、24000多吨。出口环节,对出口企业实施全过程监管,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9%以上。”
当然,企业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也应有所作为。“过去的食品生产更侧重于下游卖产品、打广告,如今则更依赖于建立自身的产业链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投入肯定不小,但比起出了食品安全问题后用有限投入去买无限风险,还是划算得多。”在中国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看来,这笔账明明白白。
除了食品安全需要全球共治,雾霾治理也是各国需要面对的。出现问题,就要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在“雾霾与健康”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就中国北京而言,汽车排放的尾气和燃煤释放的废气是排名靠前的两类主要污染物。
“目前,治理雾霾时不我待,我们的城市规划要尽量缩短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张跃给出了他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建议。
“雾霾的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近一段时间雾霾问题被频繁提及,原因在于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煤。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需要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减少雾霾天气,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全体公民也要自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表示,要想有好天气,我们不能“等风来”,而要致力于调整能源结构。“由于中国能源结构仍然以煤为主,所以,10年内很难彻底解决雾霾问题。虽然我们在改变能源结构方面坚决地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也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但中国这个盘子太大,不是今天治理明天就能立刻见效的。”
看来,治理雾霾,每个人除了培养绿色生活习惯,还要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