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3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坳中的坚守
——记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医疗队
本报记者 黄 平
更多中国故事
系列报道请扫二维码

本报记者 黄 平 通讯员 徐燕飞

在浙江省德清县的穷山坳里,有个“麻风村”。在这个村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一支以70后、80后为主的15人医疗团队,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里,将青春奉献给麻风畸形康复者——

说起10年前刚进麻风村的情形,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护士归婵娟依然历历在目。15个护士中,她年龄最小。上班第一天,她用手套和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病人跟她打招呼,叫她“归护士”,她有点害怕,不敢摘下口罩和手套。

归婵娟感到更可怕的,是热情的病人送来的食物。一次,一位病人送她一个苹果,归婵娟拒绝了。怕病人难过,她解释说,不是不要,我真的有很多吃的。

“那个时候,就算是收了病人送的食物,我也会偷偷扔掉。”归婵娟坦言。

病人手中的食物可以拒绝,病人真切期盼的眼神却让归婵娟无法躲避。有一次,一位老奶奶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对她说:“归护士,吃个饺子吧。”

这一次,她没有拒绝,闭上眼睛,夹起饺子一口塞到嘴里,没嚼几下就吞了下去。

归婵娟睁开眼,惊呆了。老人见她肯吃自己的东西,双眼含泪、声音发颤:“谢谢你,归护士!你肯吃我的东西,我太高兴了!”

这一刻,她理解了,这些备受摧残的麻风病人最需要的就是被平等对待。

从那个饺子开始,归婵娟不但愿意接受病人们送的小东西,还常从外面给他们带吃的、用的。心里的芥蒂消除了,心更近了,病人对她的称呼,也从“归护士”、“小归”,变成了“归归”。

10年间,归婵娟和十几个“70后”“80后”的伙伴,一直精心照顾着手脚残缺、鼻塌眼瞎的麻风病休养员。她自己也从被娇生惯养的城里姑娘成长为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团总支书记。

像归婵娟这样的护士,在麻风村可不少。

病房里,“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护士长潘美儿正关切地询问病人们的状况。

“朱大爷,有哪里不舒服吗?”看到老人不停地眨眼,细心的潘美儿关切地问道。

“阿美,我眼睛有点刺痛。”老人回答。

“我看看……呵,睫毛又倒生了。”

麻风病易使睫毛倒长,必须拔掉。潘美儿当即为他拔掉倒长的睫毛。老人咧嘴笑了:“阿美,舒服多了!”

潘美儿又蹲下,撩开老人的裤腿。因为麻风杆菌导致周围神经受损,皮肤干燥不会出汗,老人的皮肤变得黑而糙。前不久医生给老人做了大腿皮肤移植手术,而“阿美”用手直接触摸老人那又黑又糙呈鱼鳞状的皮肤。她的手指传达给病人的,是真情,是温暖,是病人最需要的尊重。

“是什么让你留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几年?”麻风村里的医护人员时常面对这样的疑问。

“病人需要我,他们担心我走,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啊!”获南丁格尔奖之后,潘美儿好几次谢绝大医院和母校的盛情邀请。

潘美儿告诉记者,要说“坚守”,“村长”喻永祥才是好榜样。

喻永祥家在农村,1989年考上湖州卫校,因家庭困难,父亲毅然把准备造房子的材料卖掉,他才得以完成学业。现在日子刚好起来,65岁的父亲却又在半年前查出了肺癌晚期,只能在家里进行安慰式治疗。喻永祥只希望能在父亲为数不多的日子里,好好陪陪父亲。但是,他要去值班。看着父亲无助的目光,他忍不住泪流满面。

喻永祥说:“我是个不称职的儿子,也是个不称职的丈夫。”

2011年,当教师的妻子突发神经性耳聋,杭州、上海的大医院都看了,没能治愈。病休一年后,妻子只好重返学校。但是她再也不能站在讲台上授课,因为已无法听到学生的声音了。

喻永祥愧对的还有女儿。2010年10月,上初中的女儿高烧,而喻永祥和妻子都要上班。只能托他的同学背着女儿看病,办理住院手续。连上两个夜班后,他赶到医院。女儿已转为肺炎住院了。

为了这份麻风村里的“坚守”,喻永祥失去了太多,也收获了“村民”们的真情。

他说,每年除夕夜值班,和哪个患者一起吃年夜饭居然是个难题,患者们互不相让,他分身乏术,只好大年夜在高佛海家吃,年初一在徐小童家吃……

在麻风村,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温情每天都在延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