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引起代表委员们热议。去年3月以来,我国平均每天诞生1万多家企业。创新创业主体从“小众”到“大众”,更多“草根”投身其中,掀起“众创”热潮。
创新创业绝非易事。据不完全统计,科研创新成功率仅10%左右,创业企业5年存活率仅5%。可见,在为“众创”呐喊助威时,尤须做好宽容失败的准备。
宽容失败,需要观念更“活”一些。不宽容失败大致有二因,要么是“想得多”,认为失败一定是失责失误,夸大人为因素,轻视创新活动自身规律;要么是“想得少”,贬低探索价值,忽视创新人员的辛勤付出。因此,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应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偏见。
宽容失败,需要研究得更“深”一些。因为即使失败,创新创业过程仍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积累了价值和经验,因而值得研究总结。欧盟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跨国技术转移合作的“创新驿站”,会对创业失败案例进行系统专业的研究分析,以此培训创业者,提升其创新创业技能。对“失败”研究得更深,走向成功才能更顺。
宽容失败,需要制度更“实”一些。宽容失败不能单凭“口说”,还需制度保障。当前,尽管《科技进步法》及不少地方的科技进步条例都将“宽容失败”纳入其中,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缺乏配套的评估管理制度是关键。因此,相关部门和管理者要做到“三心二意”:更加用心、细心、贴心,拿出更多诚意和锐意,让宽容失败的制度从设计到执行更实一些,真正为创新创业者减压减负,创造出真正鼓励创新的文化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