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新鲜出炉。经济下行压力下,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加力增效、首年执行新《预算法》有哪些新变化、2014年出台的财税改革总体方案今年如何推进……,这些都是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记者就此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财税专家和代表委员。
赤字规模可控,减税力度加大
根据草案,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54300亿元,增长7.3%。不少人会疑问,经济下行压力下,为何财政收入预期增速会高于GDP预期增速?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是按照现价计算,会受价格影响因素比较多;而GDP是不变价,是以多年前的价格相比较来计算的。如果折现后,两者增速就更为接近,因此预算财政收入与当前经济形势是较为匹配的。
在全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同时,支出规模扩大至171500亿元,增长10.6%,超过收入的钱从哪里来?“主要通过安排赤字和盘活存量资金等积极财政政策来加大支出力度。”贾康委员说。2015年全国财政赤字16200亿元,比2014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约为2.3%,比2014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这样的赤字安排是适度的。”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适当增加赤字规模,有助于应对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保障刚性支出;另一方面,与3%的国际警戒线还有一定距离,处于可控范围。
盘活存量资金,在2015年预算安排中也有充分体现。比如,中央财政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1124亿元,用于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
积极财政政策不仅通过扩大支出做“加法”,还将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做“减法”,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亮点在于,不仅降低与小微企业有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还包括一些政府性基金。这将切实为小微企业减轻负担。”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据了解,今年还将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2015年安排中央基建投资4776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调整优化安排方向,主要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减少竞争性领域投入和对地方小散项目的投资补助。
新预算法“强化”统筹力度
2015年,新修订的《预算法》正式实施。今年的政府财政预算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不少亮点。
“详细报告新《预算法》规定的人大审查预算的重点事项,包括上年度预算执行、本年度预算安排、政府债务等。同时,用大量篇幅详细讲述财政政策,让社会看得更清楚,自觉接受监督。”贾康委员说。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实现了地方债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到底能有多少?“报告提出将实行限额管理。中央对地方政府进行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指标分配,主要根据财力等客观因素测算确定。中央代发和地方自发自还的地方政府债券,都将控制在今年审定出来的这些额度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告诉记者。
在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看来,新《预算法》加大了预算统筹力度。“尤其是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地方教育附加等11项基金收支列入一般公共预算,以及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这些举措都很具体,有操作性。”白景明说。
记者还发现,被提及多年的“经济分类科目”,终于在今年首次“修成正果”,得到具体体现。以前政府支出主要按功能分类,能够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显示的是政府的钱“干了什么”,起到了什么样的社会作用,但缺乏对各项支出具体用途的反映。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表示,按经济分类,社会公众可以更为直观地理解政府活动。“比如多少钱用于教育,大家就会感觉很笼统。但按经济分类,多少钱给教师发工资,多少钱用于购买教学设施,这样就很清楚,也较容易判断这些钱花得合不合理。”
财税改革受关注
2014年是财税改革元年。2015年,财税改革如何“板上钉钉”、向前推行?预算报告中一一揭晓答案。
预算草案显示,2015年将力争把“营改增”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力争”二字,也凸显了剩余几个领域的改革复杂程度。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间接税主管合伙人胡根荣向《经济日报》记者分析表示,“房地产项目成本费用构成复杂,包括土地成本、建筑安装成本、公共配套成本和房屋装修成本。其中占比最高的土地成本,可通过无偿划转、集体合作、股权收购等多种获取方式,很难取得相关税务发票,因而如何抵扣是个问题。”
国税总局此前透露,2015年“营改增”力争扩围到建筑业和不动产、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这些行业将增加800万户试点纳税人,户数是目前的两倍,这将带来监管和服务的难度。
随着“营改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优惠等改革的推进,地方财力将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压缩。如何保障地方财力以确保刚性支出不受影响?负责四川省“柴米油盐”花销的王一宏代表感受颇深。他表示,首先要“稳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稳增长,经济稳定才能带来财力的稳定;其次要“控住”,注重对债务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等的防控,减少波动因素;此外,要“抓住”,用改革来解决困难、寻找出路,比如,大力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通过“借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加大力度盘活存量,大力推进厉行节约,“挤出”更多资金用在关键领域和项目上。
民生支出注重实效
在今年的预算草案中,找不到“民生支出”这样的表述,让人有些意外。对此,有关专家解释说,取消“民生支出”的说法,并不代表减少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对于民生支出全国尚没有统一的口径,各地财政囊括的民生项目也不尽相同,为了表达的准确性,按照教育、社保等每一项支出来公布,更为准确。”王一宏代表说。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2015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定将成为“攻坚战”。
“保民生,不是‘包’民生。不是没有选择的盲目投入,应该突出重点、以底线思维聚焦薄弱环节,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王一宏代表说。比如,聚焦贫困地区、聚焦薄弱学校,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同时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将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两项助学金标准从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2000元。
在改善民生方面,预算草案还通过加大改革力度,有效体现公平。以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例,逐步从实物保障为主转向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并举,“补砖头”与“补人头”相结合,利用PPP模式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购建和运营管理,积极支持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