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 陈 豪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既可推动云南自身发展,也可彰显区域生态优势,充分展示云南科学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使云南在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最近视察云南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并再次明确要求云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既是对云南的肯定,更是对云南的鞭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前所未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理论、政治、经济等高度,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并明确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是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我们必须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云南素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的美誉,森林覆盖率为5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生物物种及特有物种均居全国之首。在国家“两屏三带”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中,云南肩负着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同时,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导致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非常缓慢,一旦破坏极难恢复,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十分重大。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既可推动云南自身发展,也可彰显区域生态优势,充分展示云南科学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使云南在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云南环境状况明显好转,通过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坚决停止天然林砍伐,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取得了新的成绩和经验。我们坚持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和绿水青山、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计划,持续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云南”建设,开展生态红线保护、陡坡地生态治理、生态公益林保护、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初步取得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制定了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集体天然商品林采伐改革、征占用林地使用方式创新等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制定《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环保警察、环保法庭、环保公益诉讼等制度。出台云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完善了重要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这些成绩和经验,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依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法治保障,在保护、管理和治理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抓紧落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对自然资源资产和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抓紧推动生态文明法制化建设,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修订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配套制度,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抓紧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生态环境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抓紧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抓紧转变发展方式,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决不再走高污染、高耗能的发展老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深入推进低碳试点省建设,扎实开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进低碳发展。积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努力走出一条全民参与、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