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社会中的人们将春节符号作为生活日用之物或者使其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春节才可能在这个社会中扎下根须
春节符号是不断传承的,许多春节符号都有悠久的历史,一些当代仍在使用的春节符号其历史往往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
比如拜年是人们互相拜贺以庆新年的仪式活动,是重要的春节符号,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当时的朝正元会之礼是朝廷中的拜年,民间的拜年礼就如《四民月令》中所说,无论身份尊卑,无论年龄大小,家庭成员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坐在先祖之前,然后由晚辈向长辈敬献椒酒,“称觞举寿”,祝愿长辈身体康健,吉祥如意。在家庭中拜年之后,还要向君主、老师以及亲朋好友、乡党耆老拜年。又如门神也是春节符号之一,多为神荼、郁垒的图像,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据《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云:“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直到今天,春节仍有许多人家张贴神荼郁垒的图像。
当然,春节符号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历史上的不少符号今天已难觅踪影,今天使用的某些符号则是新近的产物,亦有一些符号虽然一直存在,但形式和意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以屠苏酒、拜年短信、爆竹为例。屠苏酒是一种用大黄、白术、桔梗、乌头多种药物专门炮制的药酒,作为春节符号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饮酒次第,从小起。”饮屠苏酒打破一般的饮酒顺序,要从年龄小的开始。
唐宋时期,过年饮屠苏酒是十分盛行的习俗活动,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反映了屠苏酒在当时的流行。然而今天,人们已很少知屠苏酒为何物,更谈不上对它的饮用了。屠苏酒是已经在生活中消失的春节符号。
近年来伴随着手机的出现而出现的拜年短信,则是一种全新的春节符号,它形式不拘,言简意赅,借助手机对它的使用能够使异地拜年在十分短暂的时间里得到实现。至于爆竹,作为春节符号历史悠久,至今仍在行用,但无论形式和意义都发生很大变化。早期的爆竹,正如“爆竹”二字所揭示的,是将真正的竹子放进火里燎烧,使其爆裂并发出声响;后来的爆竹转化为用纸装填火药,形式已然今非昔比,至于意义,早期的爆竹旨在驱避山臊恶鬼;而今天则主要是为了庆祝了。
今天的时代,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需要符号来推动,而符号本身亦可以转化成文化产业。
春节符号背后实际上存在多条文化产业链,春节食品、春节饮品、春节饰品、春节祭品、春节玩具、春节文艺展演、春节旅游、春节信息、春节交通等,每一种符号都牵动着一条产业链,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对这些符号的自觉研发和商业化运作,既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又利于春节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事实上,只有社会中的人们将春节符号作为生活日用之物或者使其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春节才可能在这个社会中扎下根须。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圣诞节正是通过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圣诞节符号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而实现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的。
春节符号是流变的传统,如何在继承传统春节符号的同时又增加新的特色,如何运用春节符号推动产业发展、借助产业发展实现春节符号的更好传承,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