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抢占未来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我们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统揽全局,更加坚定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更加紧密地依靠科技进步,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人才红利和创新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等低端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闯出一条生态脆弱、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摘自青海省科技奖励大会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产出指标
1.全社会研发经费、全社会研发经费强度
2013年度青海省R&D经费为137659万元,比上年增加6431万元,增长4.90%,提高了0.55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为0.65%,比上年减少了0.03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列第27位,西部12省(市、区)排第9位,西北5省中排第4位。
2.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员比例
2013年,青海省投入R&D活动的R&D人员为7423人。按国际可比全时当量计,2013年青海省R&D折合全时人员为4833人年,比上年减少348人年,下降6.72%。2013年全省每万人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为9.19人/万人,比上年的8.88人/万人提高了0.31个百分点。
3.专利授权量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2014年专利授权量为619件,增长23.3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789件,增长23.47%。
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1.重大项目
2014年,青海省承担实施国家科技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1项,共获批国家项目经费29293.4万元。
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123”科技支撑工程自2009年实施以来,共组织实施项目280项,安排经费近10亿元,带动企业建设投入近777亿元,企业科技投入55.4亿元,实现产值974亿元,获得454件发明专利,制定各类技术标准185项,引进和培养人才600余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人才得到锻炼与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深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得以延伸,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迅猛发展。支持生态农牧业发展的“1020”重大科技支撑工程共实施科技项目138项,累计投入25.89亿元。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014年认定1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1家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普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建立了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22个。
3.政策保障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和落实,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青海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管理办法》、《青海省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技进步的合力,科技发展切实保持了科技创新创业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化水平三个带动,初步聚集了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三个群体,为全面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重点领域成果与成效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014年前三季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3.83亿元,占同期GDP的13.87%,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72.63亿元,占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3%。
2.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
以农业科技园区和龙头企业为抓手,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依托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促进新农村发展等计划,实施了一批项目、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积极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基层科技创新创业行动。目前有2239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到8个市(州)42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工作,服务农牧民11.8万户。
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构建新型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目前,已建立了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级门户平台,并在西宁、海南、海东18个县(区)建成1100个村级科技服务站点和923个企业服务站点。
3.民生科技领域
紧紧围绕夯实农牧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高原现代农牧业,立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生态畜牧业等优势产业,以“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为重点,以农业科技园区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积极推动先进适用农牧业科技成果向生产第一线转移和扩散。
4.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
2014年,青海充分发挥技术市场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同时改革创新服务手段、服务方式,青海技术市场交易进一步活跃,技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市场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5.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76%。
(以上数据由青海省科技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