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要家人在身边,无论哪里,都是团圆
逆向团圆
□ 徐 行

小年刚过,孩子爷爷从老家寄来了亲手腌制的香肠腊肉等许多年货。这些只是“先遣兵”,腊月二十六,老人也乘火车来到了北京。

今年是老人来北京过的第三个春节。自从孩子出生后,我们全家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在孩子小的时候,每年选择“五一”或“十一”回老家,过年老人则来北京团圆。一来老家地处南方,冬季湿冷,怕孩子水土不服。二来假期太短,春运人流量又大,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拖着行李挤火车,实在是不方便。而且,为了往返火车票,发动亲戚朋友全上阵,网络电话齐抢票,也着实令人紧张和痛苦。

过年,回家。这两个词之间,曾经似乎是一个天经地义的组合。大概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对春节的团圆怀有如此深的期盼和执着。在春运这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年度大迁徙中,人们乘着火车、飞机、汽车、摩托车,向着家的方向奔驰,跨过千山万水,只是为了赶在除夕夜前回到家。

举筷入口皆思念。在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中,忙碌的身影得以停歇,浓浓的乡愁终于疏解。吃罢年夜饭,鞭炮声声中,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一家人围坐“守岁”,是许多人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

然而,过年回家的传统如今正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不回家过年的人群逐渐扩大。有的是因为车票难买、路途遥远、人情消费压力、逃避逼婚等原因导致的春节“恐归”,有的是有了自驾游、出国游等多样化休闲选择,还有的是年轻夫妻双方因为无法平衡回谁家过年,干脆选择不回家。

更重要的背景是,随着我国日渐推进的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异地就业并安家落户。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便捷的交通,使得他们有能力和条件把老人接过来,在异地团圆。

老人“逆向迁徙”,舟车劳顿固然难以避免,但由于老人退休后时间更宽裕,购票的便利性和出行的舒适性都大大提高,而且还能体会不一样的年味。就拿笔者家来说,在北京过年的这几年,小家虽小,年夜饭并不马虎,依然丰盛温暖其乐融融。虽然不能走亲访友,但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新的通讯方式,传递的祝福同样温暖。而在正月里逛庙会、听相声、看儿童剧、参观美术馆,这些都是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

蔡琴在《团圆》中这样唱:“每年盼这一天/装满的是我所有思念/这一天是我家的庆典/不必烟花满天/只要和你见面/这一天让心愿兑现”。是啊,只要和你见面,只要家人在身边,无论哪里,都是团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