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届“绿色中国”低碳竞争力高峰论坛探寻低碳发展路径——
因地制宜发展低碳产品
本报记者 曹红艳

在我国正式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背景下,低碳发展的路径何在,制度如何安排,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存在何种机会?近日,由《经济日报》指导、《经济》杂志社主办的首届“绿色中国”低碳竞争力高峰论坛举行。同时“寻找2015中国低碳先锋100”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低碳发展竞争力,将进一步倒逼国内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提高低碳发展竞争力的路径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淘汰高碳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淘汰高碳交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淘汰高碳建筑;倡导低碳生活,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加森林碳汇等。

“降低GDP增长速度的预期,追求可持续的、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绿色增长率。”李佐军说,如果还像以前一味追求GDP高速增长,低碳发展的效果肯定无法达到。此外,必须推进改革。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中,既包括市场层面的改革,即产权制度、交易制度、价格制度等;又包括政府层面的激励制度、约束制度、监管制度等建设与改革。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等创新驱动,在低碳发展中将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去年以来,我国在碳交易和相关制度设计中有了更多法律空间和探索,目前也形成了气候变化法草案的初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丁丁博士主张,既要鼓励企业持续的投入动力,同时又要使国家的政策真正落地,在法律上都要有相关的考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周宏春表示,碳市场建立的核心是向社会发出一个信号,排放二氧化碳是收费的,以促进企业生产技术进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有了制度保障,低碳发展、“绿色中国”可期。发展低碳产业链,需要观念的转变、技术支撑以及统筹规划。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劳民伤财;低碳产品重要的不是交易,而是要进行认证和布局,实现因地制宜的发展。

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跃云强调,低碳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注意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构建以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城市低碳排放产业体系。对此,城市低碳发展仍然会产生很大的投资需求,将成为潜在的增长点。

“企业未来很可能出现一个新岗位:首席气候官。”北京环境交易所发展研究部主任綦久竤提出,环境成本要纳入到企业的内在成本结构中去,而碳税和碳交易正是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一种方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16年要建设全国性碳市场,2018年至2020年左右实现全国碳市场成熟运转。北京碳市场经过1年多运行,交易量超过211万吨,交易额超过1.5亿元。尽管目前规模不大,但它对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所作的贡献值得期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