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整。此次降准估计将释放6000亿元至7000亿元流动性,对解除楼市持续低迷困局、推动股市持续繁荣、缓解银行资金紧张等方面都将带来较大提振作用。
本次降准最大特点是“普降+定向”,表明央行调控货币政策手段更灵活、技巧更成熟,目的在于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说到底,其真实意图是要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因此,银行和监管当局决不能放松对降准资金流向的正确引导。
商业银行在降准获得巨额市场流动性之后,应加强信贷扶持项目研究、创新信贷模式、增加信贷供给,把释放的流动性真正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非县域农商行应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细分好信贷市场,把信贷支持重点放在小微企业上。县域农商行、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应把降准资金留在本地,防止资金倒流城市发生非农化倾向,以确保“三农”信贷投放稳步增长;还应认真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等方面的政策方针,大胆创新“三农”信贷方式,切实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不背离降准初衷。
另一方面,政府和监管当局应主动完善引导降准资金流向的配套政策措施,肩负起监督职责,确保降准释放的资金流入最需要的经济环节和经济部门中去。从目前看,央行拥有货币政策调节功能,但对资金流向却缺乏监督功能,这是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行政短板”,需各级政府和银行监管当局果断伸出“有形之手”,加强监管与调控:各级政府应根据降准政策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贷款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基金等配套政策措施,消除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后顾之忧。监管当局应根据降准货币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完善相应降准资金流向考核体系和监督机制,督促商业银行将降准释放的资金运用于国家宏观政策要求支持的产业项目上,防止资金通过各种暗道流入大型企业、股市和楼市的现象再度发生。
总之,只有多项政策形成合力,才能把降准的货币政策功效真正发挥出来,消减降准增加货币投放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