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读者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2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助力三农“强富美”
上图 2月1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大农业普林生态植物园内,小游客正在欣赏蝴蝶兰。 周建玲摄

上图 2月4日,江西省龙南县西坝村宏昌生态果蔬基地,游客正在采摘蔬菜。该县通过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园,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郭玉玲摄

右图 山东省高唐县在各镇街建设内容丰富的乡村画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赵永斌摄

编者按 近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来信表示,中央连续12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凸显了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对农业工作一如既往的重视,明确了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政策和要求,为我国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

做强农业保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强农业,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走数量和效益并重之路。笔者认为,做强农业,保障粮食安全,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粮食生产。稳定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与此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方面延伸产业链条。

二是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同时,利用项目资金,扶持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发展壮大,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是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尊重市场规律,推进家庭农场、合作社、种粮大户与超市、社区对接,搭建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服务“三农”。同时,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注重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

四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大力推进有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安徽省定远县 冯再雷)

开辟农民增收新空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这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为农民增收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

一是让农民务农增收。以农业为基础,整合二产、三产,一、二、三产业齐步走,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村观光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多重复合效益。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理顺价格形成体系,让农民对农产品的价格形成理性客观的认识,进而增加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是鼓励农民创业发展。现在农民的日子虽然比以前富了,但相当一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是在外打工的工资。在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需要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空间。政府应从资金、税收、审批、办证等各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和开办企业,增加收入,让更多农民返乡创业。

三是要加大扶贫力度。对贫困地区要在原有扶贫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力争做到扶持一个地区就能够发展一个地区,进而向逐步减少甚至消灭贫困的目标迈进,真正使这些地区农业得到发展,农民的收入有切实的增加。

(黑龙江省宝清县 郭明军)

让美丽永驻乡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对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美丽,应成为乡村建设的新常态。

首先,建设美丽乡村要在服务均等上跨新台阶。要“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提档升级,以均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为重点,实现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硬化亮化、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加快推进农家书屋、卫生室、幼儿园、警务室、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建设美丽乡村要在文明传承上寻求新突破。一号文件首提“创新乡贤文化”,指出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现在,农民物质条件改善不少,但文化活动却相对贫乏,应多组织文艺下乡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市民”、“身边好人”等评选,树立比孝顺、讲诚信的良好风尚,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再次,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因地制宜。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村情村貌因地制宜。要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各个乡村的区位特点、自然资源、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合理规划,守住“乡村记忆”,留住“乡情乡愁”。同时,要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 张大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