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2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
——访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赵萍

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个比较新的提法。如何理解这一提法?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认为,这一提法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思想的延伸。

“消费需求具有理性和感性两个特点。消费需求影响消费的因素较多,除了收入、价格等经济因素以外,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变化都直接通过消费行为影响消费规模。以往的消费相关政策,较多地关注收入增长、价格补贴等经济因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鼓励企业创新,可以发现更多的潜在需求,培育更多的消费亮点。”赵萍说。

在外需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发生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01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2%。全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第一拉动力作用。在寻找新动力过程中,应始终把消费摆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地位。另外,也要积极发挥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赵萍说。

多年来,由于受收入水平不高、商品短缺、消费习惯和消费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方式具有明显的排浪式消费特征。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以及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消费总体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赵萍认为,进入消费新常态以后,人们在消费时更多注重商品的品质,更多关注对企业和品牌的认同感,消费者一旦认定某一个品牌,其忠诚度较高,消费的稳定性较好。由于消费者的消费以遵从内心感受为主,而十几亿的消费人口,其心理需求、文化因素、消费习惯等千差万别,在消费诉求方面也表现得千差万别。

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形成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大国的市场潜力与市场空间。赵萍认为,新常态下,消费出现5大特征。一是消费增长也出现减速换挡,保持中速增长;二是消费不再过度依赖政策刺激,而主要依靠内生增长动力;三是科技驱动作用显著,信息消费成为最大亮点;四是挤掉不合理的“三公”消费泡沫后,消费增长无水分,更加实在;五是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与商品消费增速放缓相对照的是,服务消费增速提升,潜力快速释放。

当前,消费拉动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且作为经济第一拉动力的地位并不稳固。“新常态下,培育消费亮点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充分挖掘服务消费潜力,培育更多的消费增长点。”赵萍说。她认为,制约服务消费的瓶颈与商品消费不同,服务消费的主要问题在于供给不足和价格过高,从而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其背后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由于产业发育程度不高而导致的供给能力不足和价格过高的问题,在家政、养老、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业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由于产业组织化程度低,难以达到规模经济,从而导致供不应求,推高了服务价格;另一方面是由于产业进入门槛过高导致的供给不足和价格过高问题,在金融、电信、交通等领域最为突出,由于存在市场准入门槛,导致市场进入不足,仅有的几家企业供给能力有限,从而推高了价格。因此,要培育消费亮点,必须从制约消费的瓶颈入手,扩大市场准入,提升竞争能力,发挥民间资本在提升供给能力方面的作用。对于生活服务业,要制定产业政策,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和行业能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曾专题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提出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3大措施,打造消费升级版。与此同时,要求重点推进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

赵萍表示,在“能消费”方面,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在“敢消费”方面,要围绕保护消费者权益,不断完善社会的法律发挥和执法能力,保障消费全过程安全。在“愿消费”方面,一方面,要刺激购买意愿,鼓励企业创新,使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时尚不断产生,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另一方面,要引导消费意愿,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对于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品和服务给予市场补贴,引导消费,使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同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把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