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2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李长江 王 松

如何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金融界关心的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些表述明确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顶层设计框架以及全面推进的时间表。

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而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最终会反映到货币的价格利率上。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不仅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的价格体系,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所有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金融资产的交易利率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形成多样化的利率体系和市场竞争利率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基础性改革,其目标是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同改革开放一样经历了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早在1993年,我国就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2003年进一步明确改革目标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历经多年存贷款利率同步调整,总体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基本遵循了先本币后外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渐进化的改革思路。在当前的金融改革背景下,利率市场化除了采取渐进化的方式,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利率市场化需构建完整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个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体系作为定价基准,国债市场的收益率曲线反映了无风险收益率的期限结构。因此,这需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一是完善国债的发行期限,优化收益率曲线的期限结构;二是增加和优化投资主体,提高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发展与国债相关的期货等衍生品市场,解决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对冲需求;四是可考虑建立国债收益率曲线与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等其他基准利率的联动机制。

利率市场化需完善对风险的定价机制。市场竞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市场主体能够自负风险和盈亏,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对风险的合理定价。因此市场主体的预算硬约束是完善对风险定价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就需要保证金融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的预算约束是硬约束;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这就要求保证金融机构之间在财政补贴、资本约束、财务约束上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这就要求建立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在金融市场的财务约束机制以及破产和退出机制。

利率市场化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很容易引发挤兑风险从而爆发银行危机。银行危机容易导致信贷急剧萎缩,从而导致社会投资和消费因信贷支持不足而急剧下滑,进而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因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相应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来应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相应风险,以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需加强监管防止过度竞争。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的利差收窄,压缩其利润空间,容易引起商业银行的过度冒险行为和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为抑制银行的过度竞争和防范其过度冒险行为,需建立有效的微观监管体系,构造审慎的宏观调控框架。有效的微观监管体系包括,对系统性重要银行设定更为安全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监管要求,抑制区域性银行过度的跨区域扩张,等等。审慎的宏观调控框架包括,建立前瞻性的风险监控机制,打造金融稳定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及资本约束和风险防范的逆周期机制,等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