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 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杜家大院
□ 刘 亮

在山东滨州,有这样一座杜家大院:

论年头,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

论规模,大院为四合大院,占地约25亩,内含28个小院,有堂屋、绣楼、厢房、祠堂等房屋300余间。

论品级,大院里挂着“相国第”的牌匾,这是缘于大院里走出清朝相国杜受田,曾任工、吏、刑、礼四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论人物,明清两朝间,346名杜家子弟考取秀才以上功名,其中188人担任官职。

论特色,大院的影壁是一块“一品清廉”的砖雕,雕刻着卧荷、仰荷和珠宝,寓意大院的主人官位高贵,官风清廉。令人称道的是,数百年间,杜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官声官德。自杜家第六代算起到第十九代,子孙担任的各类官职,从内阁大臣、封疆大吏、地方知府知县无所不包,任职地区遍布全国,没有出过一个贪官。官德之盛,世代罕见。也正因此,杜家大院的大门前又挂着“廉政教育基地”的牌子。

在封建社会,一个世代为官的大家族,积蕴着怎样的家风,才能教化出这样一个规模庞大、时间延续几个世纪的“清廉官员群”?记者日前来到杜家大院,从古院落留存的门窗梁栋、砖瓦草木、牌匾雕画间寻求答案。

大门不大

在滨州,素有“杜家大门不够大,里门要比外门大”的说法。

所谓的“不够大”,是说杜家大院兴建时没有按照礼制规格,降低了大门的品级。杜家大院的初建者是杜家第八世孙杜诗,曾任明朝江西、湖广按察使,官至二品,按照明朝礼制,杜家大门可建三个门,构件可使用五架大梁,但杜家只建了一个大门。据介绍,位于大院核心的正房也是如此,本应为五间正房九架大梁,实际建了三间正房五架梁。后来到杜家十五世孙杜受田官至一品,可建筑的宅邸品级更高,仍然没有扩建。

走进大门,正上方北山墙悬挂着“相国第”、“方伯第”两块牌匾,标志着大院的品级。“方伯第”是因为杜诗的职务是按察使,明朝时按察使作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领导,称为“方伯”。南北两厢山墙分别悬挂着“传胪”、“会元”、“亚元”、“御赐”四块匾额,标志着杜家子孙经考试或御赐得到的最高科举功名。古人讲究门第,取得功名和提升官位后,都要按照礼制重建或扩建门第,并将功名和官第匾额高悬在大门上,广而告之。杜家的匾额悬挂在大门内,所以有了“里门要比外门大”的说法。

从“不够大”的大门可以看出,杜家大院的初建者不仅为后世子孙建好了宅邸,也奠定了“低调持重”的家风。

“优亦不必仕”

大院内的“净明山房”是杜家的私塾。在小院内的廊墙下,一块块石碑上撰写着杜家历代人物对子孙的《述训》句摘,从中可以看出杜氏家族的教育观念,也代表着杜家的为学、为人、为官之道。

墙上的一块石碑中撰写着这样一句话:“学而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也。”一语道出了杜家对为学与为官关系的辩证分析和豁达态度。

查询《述训》原文,这段话后半部分是:“况朝廷设爵以待贤者、能者,苟非所据,则素餐可愧,覆餗尤可忧。我自视,可以功施社稷、德披生民者安在?”对“不优则不仕”作了阐述,官位的人选是贤者、能者,德才兼备。做官之前,要先自我省视,是否真的具备“功施社稷、德披生民”的本领,绝不做尸位素餐的官。同时,尖锐地指出了“不优而仕”的严重后果,一是要受自己良知的谴责,“素餐可愧”,二是行之不远,有覆餗之忧。

在杜家祠堂,门前悬挂着对联:“报国承家无非是憟憟小心成就个端人正士,敦耕劝学也只为绵绵奕叶作养些孝子贤孙。”在祠堂这种肃穆庄重的环境中,以这种轻松洒脱的语调,提示着每一个来祠堂祭祖的杜家子孙,“端人正士”“孝子贤孙”才是为人之本,切莫舍本逐末。

在封建社会,成千上万的人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诱惑下,将为学当做求仕的手段,自幼寒灯苦读,为官奔走钻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杜家子孙接受的则是“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的教育,为学不是为官的手段,而是为人为官的根本。两相比较,真是云泥立现。

“富贵不堪忧”

与一般王公贵族的府第不同,杜家大院不是高墙大院,也没有亭台榭阁水池沼榭,除去祠堂和绣楼,所有的建筑都是方正小院,青砖灰瓦,连正房也是如此。这佐证了杜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平实、清淡朴素的讲求。

关于贫富,杜家《述训》中有这样的话:“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吾为反其言曰:贫贱有余乐,富贵不堪忧。日日而忧不足,是终身无足之日也;日日而足以为乐,是无日非足之时也。一身所需,其能几何?加以妻孥,又将几何?计身而衣,量腹而食反有余力可以济人。”

又有一则这样写道:“澹泊则心性通明,醉饱则意智昏塞。汲汲营营,求去其贫而趋于富,又不止于千百亿心,是终身只在忧戚歆羡中过。”联系到古今的巨贪国蠹,贪污敛财数目之巨大,车载吨量,正所谓“去其贫而趋于富,又不止于千百亿心”,让人更加钦佩杜家对子孙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结合历史上教子不当的案例,历数古今的贪官污吏,有不少因子女不法行为而被查办,时下风行的“坑爹”一词可谓形容生动。

更为可贵的是,杜家人的生活节俭不是流于形式,不是机械地以“求俭”为目的,而是力图通过节俭涵养性情,虚心持重。杜家的《家塾绪语》中说:“饮食宜素,衣服宜朴,不独取俭而已也。肠胃无膏脂之塞则清,虚自来;身体无华美之文则真,诚益积。”“自处小,故视物为大;自恃轻,故见世为重。”

今天,杜家的后辈散居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但杜家大院数百年沉淀积蕴而成的家风,仍然释放辐射着强大的正能量,潜化浸润着每一个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为千家万户提供着宝贵的精神给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